東江水供水協議年底屆滿,三年新約剛好跨越東江水開閘一甲子。港人每天的食水供應有7至8成來自東江水,但年輕一輩對於東江水工程的緣起,1960年代初香港遭逢60年一遇的水荒,「樓下閂水喉!」的民間生活,聽到的可能只是二、三手資料,實際上這一杯水的背後,有許多值得珍視的民族感情,有許多值得尊敬的名字,有許多已經被遺忘的寶貴歷史,值得載入《施政報告》提出的新增博物館,提醒我們,香港的成長是國家發展的一部分,讓殖民地時代一直在港英政府去中國化的歷史教育中成長的70、80後,青澀的00、10後,也可以重新被感動。
「樓下閂水喉!」獅子山下的獅哮功
1962、63年,本來就缺水的香港地,遭遇大旱,一時間塘乾土裂,明明生活在三面環海的小島,卻像蜑家雞見水──唔飲得,據說在水庫蓄水量最乾塘的時候,僅夠供應全港居民43天的飲用水,故港英政府實施緊急制水,每4日才供水4小時,政府水源一到,屋村裏「樓下閂水喉!」的叫喊聲此起彼落。開埠之初,香港的水源主要來自山澗水和雨水,故此每遇大旱,便難逃水荒,再加上當日極端天氣的乾旱,家家戶戶擔凳仔排長龍擔水的歷史場景,在黑白粵語片中保留不少,但水荒問題如何徹底解決,國家領導人如何與港人共患難,在萬分艱難時期中毅然叫停其他工程,特別指示撥款保證香港淡水供應,這些家國情就不是光影或者教科書上隨時可以看到的。
舊報紙上說,大水荒年頭,350萬港人生活陷入困境,20多萬人逃離家園。老一輩香港人說起那種痛苦,仿佛如在昨天。當時除了民生困苦,全港建築進度也拖慢4成,工業損失過億。當時經濟剛上坡的香港,幾乎癱瘓。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撰文披露,時任工聯會會長陳耀材有份向廣東省省長陳郁建議引東江水到港。
當時國家經濟非常困難,許多基建工程正待開展,但周總理非常牽掛香港供水問題,1963年底出訪非洲之前,還特地繞道廣東,在廣州聽取了供水工程方案匯報後,同意了從東江引水,沿石馬河提水到雁田水庫,再流入深圳水庫輸往香港的方案,並在資源緊絀下,暫緩部分工程,騰出3,800萬元人民幣開展東江水工程,從根本上解決水荒問題。據說當年的3,800萬元人民幣,相當於今日超過3個億,要記住,不是國富民強時代的3個億,那還是中國人均GDP僅192.285美元的緊日子年代啊。
永遠都是血濃於水
1964年2月20日,東深供水工程全線開工。《光明日報》說,當年為解決勞動力問題,從廣州動員5000名青年,又從東莞、惠州、寶安等地動員5000多社員群眾投入施工,高峰時期達2萬多人,用肩挑、人扛的方式,排除萬難,開山鑿嶺,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就建成通水,將奔流的東江水引到香港。
1965年3月1日,香港人家家戶戶打開水龍頭就有自來水,「樓下閂水喉!」已成絕唱。在東江水的水費應該「統包總額」還是「按量付款」的爭拗背後,還有許多名字要記住啊。
香港從來都是中國的一部分,抗日時期,許多熱血故事都曾在此發生,好像孫中山先生六次以港為基地發起革命,試圖推翻滿清政權,部分故事在電影《十月圍城》也曾提及。王國撰文說,1927年南昌起義之後,周恩來總理也曾在香港養病,進行革命工作,一度住在中環荷李活道的木匠工會會所。
抗戰時期,宋慶齡1941年5月曾發起「一碗飯運動」,廣邀香港酒樓東主老闆參加,每張飯券售價港幣兩元,集資救助內地傷兵難民。據《香港志》資料所載,「維時兩個月的『一碗飯運動』取得成功,共籌得港幣22,000元的善款,對黃河流域的祖國難民進行救濟。」時任港督羅富國爵士也有贊助並發出支持函。
知名粵語片功夫明星關德興也曾號召支持「一碗飯運動」,日軍侵華後,他全身投入民間抗戰事業,遊走各地區,前線及大後方,激勵士氣,勞軍義演,籌款購置軍需物資,協助難民逃避皇軍,打游擊戰。國內芸芸數千藝人中,只有關德興曾被日軍懸賞通緝,且不論生死,在美國時,被懸賞1萬,繼而2萬,最後懸紅4萬軍票,更是唯一一個被日本皇軍鎖定為刺殺目標的演藝人士。
許多香港故事,許多已被淡忘的名字,都值得載入來日興建的國事博物館及抗日歷史博物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