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院士說「態靶辨治」:中西醫結合未來之路

仝小林認為,中醫長於「調態」,西醫強於「打靶」,二者各有利弊,可取長補短、互為補充。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25周年院慶,11月25日至26日(周六及周日)舉辦了第12屆龐鼎元國際中醫藥研討會,中國科學院仝小林院士在研討會上介紹了現代中醫診症的未來之路「態靶辨治」,令現場參與的人士大感興趣。

傳統中醫與「四診八綱」

傳統上,「望聞問切」是中醫診察疾病的基本方法。望診,是觀察病人的證候表現;聞診,是辨別病人的氣息語調,包括「聞氣味」和「聽聲音」;問診,是通過詢問溝通,掌握病人的病情和病史;切診,是按手腕上的「寸、關、尺」部位診脈,以了解病人的身體狀況。

從「望聞問切」四診得到的信息,通過「陰陽、表裏、寒熱、虛實」這「八綱」綜合分析,稱為「八綱辨證」,便可了解病因、病位、疾病發展過程中「邪正」的強弱(《黃帝內經‧素問》:「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陰陽的偏盛偏衰等。因此,中醫多說「證」而少言「症」,指的是證候表現而不僅是病症。

現代衝擊傳統 微觀結合宏觀

仝小林院士認為,傳統中醫能夠識別宏觀人體狀態,通過審查疾病產生的內外環境,以「調態」的方法恢復機體的平衡,卻不能聚焦微觀的病因。他建議中醫借鑑現代醫學,尋找疾病的關鍵「靶點」,以「打靶」的方式解決持定的症狀及異常的理化指標等。

「沒有哪一本古代醫書能夠告訴現代中醫,該怎麼去調治患者微觀指標的改變」。他指出,「態靶辨治」使中西醫的特色優勢得以互補,是形成現代中醫診療新體系的重要基礎。新體系基於病證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明確中藥量效關係等思路,涵蓋從中醫診斷到治療全過程,已在糖尿病、高血壓等常見病、多發病領域,獲得可靠的實踐驗證。

談到傳統中醫怎樣結合西醫,如何將「病」與「證」結合、宏觀與微觀結合的問題,仝小林說,經過多年臨床實踐與科學研究,他提出以「態靶辨治」為核心的中西醫融合診療體系。

這個體系涵蓋中醫診斷、用藥及劑量三個核心環節:一是診斷的創新。「態靶辨治」提倡以「核心病機──分類分期分證」為框架的「病證結合」模式,即結合西醫診斷,從中醫看法對疾病發展變化的全過程進行重新審視,從而為中醫「辨證論治」引入動態的屬性;二是用藥的創新。「態靶辨治」提出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態靶用藥」模式,將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成果臨床應用,使中醫在降糖、降壓、調脂、降尿酸、降尿蛋白、降肌酐、降轉氨酶等一系列指標上取得突破;三是劑量的創新。通過構建方藥量效理論框架,為中藥合理用量提供了科學依據。

仝小林進一步解釋,「態靶辨治」的「態」,是中醫對疾病階段性的整體概括,具有「狀態、動態、態勢」3層含義。

他說,中醫將健康視作一種自身的動態平衡,擅長運用針灸、藥物、導引、推拿等方法,調整人體內在平衡、治療各種疾病。《黃帝內經‧素問》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當陰陽失衡,人體的內在平衡被打破,就會出現各種「偏態」,導致身體的抵抗力減弱,「外邪」或病理產物不斷蓄積,最終導致疾病的出現。針對不同的「偏態」,採取相對應的糾偏方式,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等方法,使機體重新回復平衡,便是中醫最基礎的「調態」治法。

中醫「調態」的三大傳統醫學思想基礎──整體觀、個體化和治未病。(仝小林簡報)
中醫「調態」的三大傳統醫學思想基礎──整體觀、個體化和治未病。(仝小林簡報)

而「靶」則借鑒了現代醫學「靶點」的概念,特指中醫藥在宏觀臨床表現,比如症狀、體徵等,以及微觀的病理改變,如理化指標、病理學等層面的作用,針對藥物具有特定療效的疾病用藥。

仝小林表示,現代醫學擅長通過儀器檢查微觀的病原、基因,尋找疾病的靶點,「打靶」治療疾病;中醫講究「整體觀」,宏觀檢查疾病產生之內外環境,調態治療疾病。如治療新冠肺炎時,中醫不會直接消滅新冠病毒,而是通過調整患者的體內環境,激活自身免疫系統,使新冠病毒無法存活。而現代醫學則擅長直接「滅活種子」,通過抗病毒藥物殺滅病毒,或是通過疫苗使機體產生免疫應答,遏制特定病原體的擴散及增殖。

「調態」與「打靶」可互補

仝小林認為,中醫長於「調態」,西醫強於「打靶」,二者各有利弊,可取長補短、互為補充。對中醫來說,「調態」思想在面對現代醫學診斷疾病時表現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概括來說主要體現在「刻強軸弱」、「態強靶弱」和「個強群弱」3個方面。

首先,中醫整體觀強調通過調整人體內部、人與自然的平衡,來解決局部乃至全身的問題,然而傳統中醫主要把握的是當下的疾病、人體、環境三者之間的交互關係。對疾病的病因、前期發展過程、後期發展態勢、可能出現結局的整體把握不足,缺乏一條完整的疾病發生發展的時間軸,此為「刻強軸弱」;其次,中醫師針對病人的體質特點、疾病類型、當下症狀開出方藥,體現了辨證施治的特點,是一種個體化的診療策略。

仝小林認為,中醫「調態」的特點是「三強三弱」。(仝小林簡報)
仝小林認為,中醫「調態」的特點是「三強三弱」。(仝小林簡報)

高齡社會慢性病 同質性強

仝小林指出,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在症狀、病因、病機上均存在較強的同質性。個體化的診療模式在針對此類疾病的群體治療時缺乏統一的認識,共同規律的把握相對有限,易導致療效不穩定、診療方案難推廣等弊端,此為「個強群弱」。

另外,很多疾病在發病前期症狀不典型,發展規律難把握,且中醫理論對於現代醫學中客觀指標異常而臨床症狀不明顯的疾病,缺乏行之有效的指導,常常出現「無證可辨」、「無靶可打」的被動局面,此為「態強靶弱」。

以糖尿病為例,仝小林表示,借鑑西醫對疾病全過程的認識,若在「病」與「證」的中間,引入了中醫分類分期的概念,把疾病常見的證侯歸屬到各期之中,這就賦予辨證論治以時間動態的屬性,解決了中西醫診療的對接問題。

重構中醫診療體系──以糖尿病為例。(仝小林簡報)
重構中醫診療體系──以糖尿病為例。(仝小林簡報)

傳統經方治糖尿 實證醫學驗療效

他說,將糖尿病分成脾癉與消癉,依照「鬱─熱─虛─損」可分四期,創新應用傳統經方治療糖尿病各階段,並以實證醫學方法驗證其有效性,從而找出了中西醫結合、融合的有效途徑。

他說,21世紀是老齡化的社會,當老年病、慢性病、多系統代謝性疾病、心因性疾病、醫源性藥源性疾病、新發突發重大傳染病等多病因、複雜病因和不明病因疾病成為當代主流疾病時,現代醫學的「打靶」便存在靶點太多或靶點不明的問題,嚴重限制了現代醫學對於這些疾病的療效,而中醫擅長調態的優勢便可彰顯,給了中醫發揮整體調態優勢的機會。

仝小林院士擁有多個頭銜,除了中國科學院士外,他還是國家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主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代謝病研究所所長,主持編寫《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糖尿病中醫防治國家標準》,主編《糖絡雜病論》《重劑起沉屙》《疑難病中醫治療及研究》《中醫博士臨證精華》《SARS中醫診療與研究》等中醫著作10多部;榮獲多項國家級獎項。2022年3月,仝小林曾率領中央政府援港抗疫中醫專家組來港,協助抗疫,是港人熟悉的中醫專家。

仝小林去年(左二)訪港期間,視察元朗洪水橋社區隔離設施的流動負壓消毒室。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右一)向仝小林和專家組成員介紹社區隔離設施內的物資。(政府新聞處)
仝小林去年(左二)訪港期間,視察元朗洪水橋社區隔離設施的流動負壓消毒室。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右一)向仝小林和專家組成員介紹社區隔離設施內的物資。(政府新聞處)
延伸閱讀:劉銅華教授:重視「抑病毒」和「抗發炎」 新冠不會重來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