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不覺,支援本地嚴肅音樂創作的香港作曲家聯會已經成立40年。這個1983年誕生的作曲家專業組織,原是1973年成立的亞洲作曲家同盟香港區會,創會主席是被譽為「香港新音樂之父」的林樂培。
為誌慶不惑之年,聯會組織一系列活動和計劃。首先是成立「林樂培作曲獎」,由明年開始,每年頒發予40歲以下獲選作曲家,以紀念今年1月辭世的林大師。作曲獎宣布成立當日,由大師女兒林家琦接過聯會主席梅廣釗感謝狀,以作啟動。
另一個活動名為「山區校歌計劃」,通過與「教育扶貧志願項目」合作,由18位本地作曲家,為內地18間位處偏遠地區學校免費創作校歌。據悉首階段的4首校歌已經完成,惠及湖南、河北等地學校。
誌慶活動當然少不了演奏會。聯會安排3場名為「傳承·美樂之河」系列音樂會,一共演出20多首不同風格的本地原創作品,每場都有一首由聯會委約的世界首演作品。
首場音樂會上月27日在上環文娛中心劇院舉行,筆者有幸躬逢其盛,欣賞了由7位本地作曲家、橫跨60年創作的代表作品,Nova樂團擔任演奏。最早一首是林樂培1963年改編的《古舞曲三首》,素材主要是著名的《鳳陽花鼓》,由小提琴、鋼琴演奏。三個樂章快─慢─快傳統曲式,一開始奏出大家熟悉的旋律,然後不斷變奏,過程悅耳。鼓掌期間納罕:如此精品,為何鮮有演出?
另一首「香港製造」的精品是紀大衛教授1991年創作的《變體》,翌年香港藝術節首演。長笛和單簧管首先奏出主題,然後鋼琴加入,進行互動變奏,年過九旬的作曲家演後表示滿意演出。
其他作品下期再談。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