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大灣區方向正確 手段欠佳速度成短板

香港要發展八大中心,當然要立足於香港,特別是遇到競爭對手,更加要鞏固地位。但世界上非常罕有的是,兩個每天成交額分別有幾百億元和幾千億元的股票交易所,地理距離不到50公里,卻是「那麼近那麼遠」。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發展戰略,任務非同小可,香港自然不能怠慢。去年特首李家超《施政報告》關於大灣區的內容「得個講字」,很多去年講的至今還沒有落實,今年第二份報告則是「準備去做」,但從宣布的政策與手段來看,似乎還準備不足,可以預期明年實施起來,也不會有太多成果。這份《施政報告》正文提及大灣區有約20多個段落,散落在各大章節,大到承諾「參與及推動大灣區建設」,小到要求青少年制服團隊到大灣區考察。特區政府缺乏對建設大灣區的總體研究,提出的措施必然是零敲碎打,從香港角度去考慮大灣區建設,就必然會是只問索取而缺乏對總體策略成果的追求。

大灣區內5 個機場,每年乘客人次以億計 (Shutterstock)
大灣區內5 個機場,每年乘客人次以億計 (Shutterstock)

政策似乎準備不足 實施後成果料有限

第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時,很多政策令人耳目一新,比如成立「大灣區投資基金」,一年之後,還是只聞樓梯響,今年單獨一個小章節「投資大灣區」,內容還是「正研究」投資大灣區具有經濟及社會效益的項目,只是多了準備與廣東省政府和其他機構合作,不知道明年公布的「準備成果」將會如何。去年提到開放數據,「會與內地探討內地數據向港流通的安排」,經過探討,今年進一步「商討」簡化合規手續,明年是否會變成「研討」,只能拭目觀之。

大灣區內5 個機場,每年乘客人次以億計,香港銳意發展國際航空樞紐,如何吸引大灣區內地城市乘客使用香港機場,涉及聯運問題。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多式聯運」,具體提出目標是「『海天中轉大樓』將為大灣區旅客提供直接轉機設施,減省入境手續」。這個原來使用客輪連接多地的行之有效做法,因疫情干擾而停頓,現在成為新猷已經牽強,最大的謬誤是,港珠澳大橋建成之時,竟然沒有想到可以經陸路搞多式聯運,蹉跎歲月後再次提出,經過一年,最大的成就是只有澳門旅客可以經大橋聯運,大灣區內地9 個城市乘客經大橋來港,還要經過3 次通關才能上飛機。今年的《施政報告》「故技重施」,提出「正積極推展與珠海機場的內地航空網絡優勢互補」,不知道剩下兩個月是否能夠「推展」成功,即使成功,也只有飛珠海機場接駁香港機場的乘客,一般旅客仍然要「過三關」。

報告多處提到數字一詞,應指digital ,政府會成立「數字政策辦公室」、積極協作「數字灣區」,但會推行「數碼健康紀錄」(Shutterstock)
報告多處提到數字一詞,應指digital ,政府會成立「數字政策辦公室」、積極協作「數字灣區」,但會推行「數碼健康紀錄」(Shutterstock)

香港未來發展前景:八大中心

這份《施政報告》從一細微處看,可窺其缺乏協調。報告多處提到數字一詞,應指digital ,政府會成立「數字政策辦公室」、積極協作「數字灣區」,但會推行「數碼健康紀錄」。數字與數碼可混用,意思沒有差別,但內地用數字,香港傳統上用數碼,現在準備過渡,但顯然是準備不足。

糾纏過去及微枝沒有太大的意義,展望將來才是積極的態度,不但要向前看,還要從大方向瞭望大灣區。

宏觀上審視《施政報告》,措施在香港未來發展前景的作用,應該是一大指標,中央給香港的指路明燈是發展「八大中心」,而報告中八大中心每一中心都有提到或涉及大灣區。數量可以堆砌,更重要的是該說的地方有沒有說。多份研究報告都指出,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這次《施政報告》也有應對這個問題,提出「大學技術轉移處的資助上限增加一倍至1600萬元,讓大學加強支援技術轉移和擴大市場拓展服務」,目的卻只是「吸納更多海內外知名的初創服務機構落戶香港」,而不是放眼大灣區。

香港要發展八大中心,當然要立足於香港,特別是遇到競爭對手,更加要鞏固地位。但世界上非常罕有的是,兩個每天成交額分別有幾百億元和幾千億元的股票交易所,地理距離不到50公里,卻是「那麼近那麼遠」。這次《施政報告》提出,「明年上半年內與深圳當局共同設立深港金融合作委員會,為促進兩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金融科技和綠色金融合作、金融人才交流等提供建議」。這個合作委員會將會建議什麼具體的合作項目,值得期待。問題是香港從什麼角度出發去合作,如果從提升競爭力角度,也未嘗不可,因為競爭力並非局限在這相距不到50公里範圍之內,可以是對整個大灣區、全國乃至國際,香港與深圳兩個交易所雙贏也不是沒有可能。

這份《施政報告》提及大灣區的地方,從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出發的,比如擱置已久的大灣區公務員交流計劃,將於今年年底重啟,雙方互派公務員「掛靠」對方機構,實地了解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與落實機制等等,特首李家超也表示,這是為了「配合大灣區發展策略」,方向是正確的,做法也得宜,具體成果也可預期。但始終令人耿耿於懷的是,每遇到牽涉香港與內地城市共同推出的大政策,或者應對某突發事件的記者會,從來沒有見到過聯合記者會,都只是各自宣布,如果是因為公務員之間缺乏默契,希望通過互派公務員暫駐之後,可以改善。

原因是特區政府缺乏一份建設大灣區的總體研究,所以就難以從執行的初衷 (Shutterstock)
原因是特區政府缺乏一份建設大灣區的總體研究,所以就難以從執行的初衷 (Shutterstock)

納入發展「雷達區」是進步 欠綱領因缺總體研究

第二份《施政報告》所展現的大灣區藍圖,沒有使其一氣呵成的貫穿原則及綱領,原因是特區政府缺乏一份建設大灣區的總體研究,所以就難以從執行的初衷、對內對外各行各業的影響,以及預期將會何時進展到什麼地步,訂立路線圖與時間表。不過,將大灣區納入發展的「雷達區」,已經是一大進步,至於何時能加速前進,只能拭目以待。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阮紀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