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昨天公布的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也代表着他和他的管治團隊自上任以來,經過了一年多的磨合,並就各項施政議題作出了深入推敲所凝聚的結果,其影響及意義,看來不止於未來一年,而是至少未來3年多的香港。再者,當下香港正值多事之秋,通關之後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依然低沉,出口及消費不振、移民潮不息、樓價下挫,以及面對各種來自內地及國際的負面經濟及地緣因素疊加,港人期望特首在施政報告中,能對今天香港處境「解惑」,提出路向和可行對策,提振市民信心,自不待言,這亦令今年的施政報告,別具意義。
對於香港未來路向,施政報告雖然以「拼經濟謀發展」為主題,但行政長官在起首部分即表示是以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四個必須」、「四點希望」作為施政藍圖。「四個必須」包括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持中央全面管治權、落實愛國者治港。至於「四點希望」則包括提高治理水平、不斷增強發展動能等。此外,施政報告又引用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較早前的講話,警惕「軟對抗」暗中作亂,和會在明年完成23條立法。與此同時,特首對於外部環境的評語是:「現時地緣政治複雜,有些國家因自身利益,刻意針對中國,阻礙一國兩制在香港成功實踐,外部勢力繼續插手干預香港事務」。
新的路向與回歸以來多位前任特首的政策,在方向和取態上,有着明顯差別,具體而言,董建華在其施政報告中反覆所提的是「我認為香港將來不但可以成為我國的主要城市之一,更可以成為亞洲首要國際都會,享有類似美洲的紐約和歐洲的倫敦那樣的重要地位。我們必須以此為目標,致力鞏固本身的優勢,同時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曾蔭權的「鞏固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和國家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交通運輸及資訊中心的地位」、「絕非一般的中國城市」;以及梁振英的冀香港加強其「超級聯繫人」角色。
形象點而言,香港面臨的不僅是一個拐點,更是進向一條新航道,即繼續走向國際化,致力成為國際社會一員,還是結合內地,再決定如何走向外面世界。這是一個重要轉變,走後者道路的話,香港人及工商專業界如何配合,能否在此消彼長下,保持香港經濟繁榮,看來還需進一步探討,而特首也應發揮領導角色,作更多解說。
「績效管理」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同樣地在競選期間,行政長官提出的「以結果為目標」的「績效管理」成效及進展?相信也是市民關注焦點。去年施政報告中,政府提出共110項的績效指標(KPIs)和為求達到這些績效的工作(Tasks)進度指標,今年的施政報告共提出150個指標,當中73個為新指標。細心分析的話,無論是去年或今年的列表中,績效指標和工作進度指標同列,未有分別列示,部分政策只有各項工作進度指標,績效指標闕如。
舉例而言,在「招商引才引資」政策之下,列出的說明是「在2024年就引入公司遷冊機制向立法會提交修訂條例建議,以便利外地註冊公司將註冊地遷至香港」,其本身並非KPIs,而是為爭取招商引才引資這目標所作出的工作(Tasks)。對於市民大眾而言,歸根結柢,最重視的還是政府的招商引才引資實績,至於「向立法會提交修訂條例建議」則是特首和問責局長最關注的工作指標。
或許再以一簡單例子作說明,當訂下「改善中文寫作技巧,下次作文取得98分成績」這目標為例,下一步便是思考有什麼行動指標,例如「多看課外書」,可是這流於空泛,因此不妨訂下一些可量度的指標,例如「今年要看40本課外書」,甚至可以更細緻地訂下「每兩周看一本課外書」的目標。將目標和手段分隔是績效管理的核心,目的是方便市民監察政府工作,以及就目標和工作內涵參與討論。對於日理萬機的行政長官,就如今次他用上了3個半小時讀畢整份施政報告,這些指標便能方便他對政府的龐大工作量時刻監察。
故此,上述討論並非有意在看來枝節的問題上挑骨頭,而是相信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事實上,特首李家超自上任以來引入的「以結果為目標」公共行政改革,帶來了新風,亦初步看到成果。
成立「香港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學院」的特殊意義
施政報告的芸芸建議中,最為特出的是在明年內設立專門的辦公室和專家委員會,推動成立「香港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學院」,雖然,在現階段,外間對此學院的性質和對象了解有限,但卻顯示中國方面認識到在國際環境日益嚴峻情况下,外派留學生未足以應付對國際法律人才需求,而香港的中英雙語普通法制度和國際化格局是可進一步善用,如施政報告所形容「定期舉辦法律實務課程、研討會和國際交流活動等,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人才交流,為國家提供涉外法治人才培訓,培養熟悉國際法、普通法、大陸法及國家法制等的法律人才」。
事實上,當前國家亦正面對着國際上多項重要立法工作,當中涉及海洋生物多樣性立法、太空或空間資源開發立法、氣候變化立法、國際犯罪與人權問題立法、海洋法等。再者,中央與特區更正密鑼緊鼓地建設香港成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對於內地和特區政府認識到香港在這方面的獨特優勢,並加以利用,一方面感到興奮,但同時亦希望各方面更珍惜香港的法治環境,不容有損。
對特首結語的感言
特首在結語中表示,「我接觸了很多市民,聽了很多意見。令我感動的,是香港人很熱愛香港,願意為香港付出,他們向我說,從不會因為為香港做事而感到疲倦,只會因見到一些總是自我『柴台』、『唱衰』的人而感到心痛」。特首進一步表示,我們不會讓這些負面心態「破壞我們的團結,挫敗我們的意志」。但與此同時,行政長官又形容這是一份「香港人」的施政報告,強調要「包容共濟」,我們和特首對此又應如何看待?
誠然,特首是由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但一旦成為特首,便是香港人的特首,施政便應以香港整體利益出發,不同的意見在現代社會是正常的,特首亦是不同意見者的代表,真正實踐「香港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才是一份「香港人」的施政報告。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