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衝突是帝國殖民者的光榮傑作

《貝爾福宣言》被廣泛視為1948年巴勒斯坦浩劫(Nakba)的前身,當時由英國訓練的猶太復國主義武裝團體強行將超過75萬巴勒斯坦人驅逐出本來是他們的家園。

目前,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地區正在經歷多年來最嚴重的暴力事件,大戰正在開展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是沒有以色列這國家的。奧斯曼帝國戰敗後被解體,盟國建立的所謂委任統治制度(mandate),是一種不加掩飾的殖民主義和佔領形式。該制度將統治權從以前由戰爭中戰敗的大國控制的領土──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和保加利亞──轉移到勝利者手中。委任統治制度,美其名的目標是允許戰爭的勝利者管理新興國家,直到它們能夠獨立。

委任統治制度 變相殖民主義

1917年,俄羅斯正值十月革命,大量猶太人逃難湧到英國去。然而,在大戰還沒有正式結束之前,英國率先發出《貝爾福宣言》(1917年11月2日),支援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家園的聲明。這是英國外交大臣亞瑟·詹姆斯·貝爾福(Arthur James Balfour)寫給英國猶太社區領袖第二代羅斯柴爾德男爵(特靈)萊昂內爾·沃爾特·羅斯柴爾德(Lionel Walter Rothschild)的一封信。

推動這信件是與一場名為猶太復國主義的運動(Zionist)有很大關係,該運動旨在在該地區建立一個猶太國家,這是上帝由來允諾猶太人的古老家園。

這宣言是倫敦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的持續努力,要求將巴勒斯坦重建為「猶太民族家園」的成果的第一步。

英國政府希望該宣言能夠團結猶太人的意見,特別是在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8)期間站在同盟國一邊。他們還希望,親英的猶太人口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定居,可能有助於保護鄰國埃及通往蘇伊士運河的通道,從而確保通往英國在印度的殖民地的重要交通路線。亦有另一說法,言及愈來愈多猶大人從俄羅斯湧入英國,加上英國裏有眾多排斥猶大人(Antisemitic)的白人主義者當政,正欲尋求出路疏導安置這些猶太移民,因而出此策,急不及待並順勢的把他們全轉移到巴勒斯坦去!

圖為愛沙尼亞塔林的猶太復國主義青年運動參與者,攝於1933年。(Wikimedia Commons)
圖為愛沙尼亞塔林的猶太復國主義青年運動參與者,攝於1933年。(Wikimedia Commons)

英國提供便利 在歐猶人移民

問題來了!原來在1917《貝爾福宣言》發表之前,英國已經把巴勒斯坦這塊土地「賣」了兩次!同一塊土地,第一次答應了阿拉伯(巴勒斯坦)人,第二次答應了法國人,這次第三回是答應了猶太人!

英國已經在1915年的海珊─麥克馬洪通信(Hussein-McMahon correspondence)中承諾阿拉伯人從奧斯曼帝國獨立起來。 而巴勒斯坦人正就是阿拉伯人!

英國還在一項名為1916年《賽克斯─皮科協定》(Sykes-Picot agreement)的條約中,向法國承諾,巴勒斯坦的大部分地區將放在國際管理之下,而該地區的其餘部分將在戰後被兩個殖民大國(英、法)瓜分。

然而,英國單方面發表的《貝爾特宣言》意味着巴勒斯坦地區將處於英國的佔領及控制之下,生活在那裏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將不會獲得獨立。

最特別的,是該宣言引入了一個據稱在國際法中前所未有的概念──「民族家園」(national home)而沒有用「國家」(state),於是解釋權便落在英國人的「兩根舌頭」(forked tongue)上來了!

那年代,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人口超過90%是阿拉伯(巴勒斯坦)人,猶太人佔人口的不到10%!所以該宣言也明確規定,「不得採取任何可能損害巴勒斯坦現有非猶太社區的公民和宗教權利的行為。」然而,該文件沒有提到這些社區的政治或民族權利是什麼,也沒有提到他們的名字。儘管如此,該宣言在猶太復國主義者中引起了熱烈的希望,似乎已實現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的目標。

大英《貝爾福宣言》得到了主要盟國的認可,並被納入英國對巴勒斯坦的託管(Palestine Mandate),並於1922年7月24日由新成立的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正式批准。確應建立了英國對巴勒斯坦地區(現代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及部分約旦地區)的託管權。

英國開始為歐洲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提供便利,而猶太移民也不斷的在該地區購買土地。從1922年到1935年,猶太人口從佔總人口的9%上升到近27%。

《貝爾福宣言》原文。(Wikimedia Commons)
《貝爾福宣言》原文。(Wikimedia Commons)

英國言行矛盾 埋下衝突種子

1939年5月,二次大戰的前夕,大量猶太移民外逃歐洲,英國政府在一份白皮書中改變了政策,建議限制只有75000名移民進入巴勒斯坦地區,並在1944年之前結束移民,除非該地區的巴勒斯坦阿拉伯居民同意進一步移民。

二次大戰結束後,勝利諸強組成了聯合國(United Nations),英國決定將巴勒斯坦的未來交給聯合國,多番鬥爭最後決議在巴勒斯坦國內那塊土地上建立以色列國,更承認以色列為聯合國成員,而人口佔大多數而土地分配不到一半的巴勒斯坦卻反對無效,只能當聯合國的觀察員!英帝國這些自相矛盾的諾言和行徑就是在那地上兩個截然不同的民族宗教團體之間的僵局和日後無數衝突的核心:猶太復國主義者和阿拉伯人,後來改名為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 英國對雙邊的模棱兩可,和相互衝突的承諾不斷的激發起民族主義的怨恨。雙方都認為這地是他們理所當然擁有的國土,因為這是英國同時向他們雙方都承諾的!

1948年5月14日,猶太領導人宣布以色列為獨立國家,隨之而來的是以色列軍隊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戰爭。

《貝爾福宣言》被廣泛視為1948年巴勒斯坦浩劫(Nakba)的前身,當時由英國訓練的猶太復國主義武裝團體強行將超過75萬巴勒斯坦人驅逐出本來是他們的家園。

1967年,以色列與鄰國發生「六日戰爭」,順勢吞併了巴勒斯坦的土地。圖示紀錄以色列士兵的墓碑。(Shutterstock)
1967年,以色列與鄰國發生「六日戰爭」,順勢吞併了巴勒斯坦的土地。圖示紀錄以色列士兵的墓碑。(Shutterstock)

以人不斷侵佔 巴勒斯坦領土

快進到1967年,以色列與其阿拉伯鄰國之間發生了另一場戰爭,被稱為「六日戰爭」,在以色列控制加沙、約旦河西岸和西奈半島而告終;以色列還於1980年單方面吞併了東耶路撒冷。1987年,發生了一場巴勒斯坦起義,涉及一系列抗議和暴力騷亂,然後在2000年,又發生了第二次更致命的起義,持續了近5年。

2005年,以色列離開加沙地帶。2006年,當一個被稱為哈馬斯的激進伊斯蘭組織贏得巴勒斯坦選舉時,和平的希望變得更加複雜。今天,以色列不斷膨脹而佔有絕大部分的土地,巴勒斯坦領土只剩下加沙地帶的一小塊和約旦河西岸的一塊地!哈馬斯控制着加沙,而由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及其最大派系法塔赫主導的聯合政府監督約旦河西岸。

生活在加沙和西岸的大多數人稱自己為巴勒斯坦人。他們有自己的管理機構,主要講阿拉伯文,而以色列的官方語言是希伯來語。在聯合國內,目前有136個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為國家。所有這些歷史,都是理解當今衝突背後的一些原因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在以巴地區出現的問題種種,都是這一段完全不光榮的殖民歷史的後遺症。歐洲帝國的殖民企業不但是一塌糊塗,更是遺臭萬年,外來驕傲的統治者對該地區眾多古老的文化、社會、民族、宗教、恐懼和仇恨都漠視和毫不著意,眼裏只有自己的利益。他們很快就被洶湧對抗的民情和恐怖主義所淹沒,包括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永無休止的衝突戰爭。

歐洲殖民者走了,留下了一連串持續到今天的暴力痕跡。當年英、法人用鋼筆在地圖上劃的界線,今天中東的人民正在用他們的鮮血在沙土上把它塗洗掉。殖民統治者當日種下惡果,今天何來說公義?

原刊於今日頭條,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何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