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恒生指數由28,000點在短短的幾個月裏面,跌超過1/4至21,000點時,不少投資者關注自己手上股票帳面的虧損(或者盈利大幅減少)。一片風聲鶴唳下,投資者為着應否撈底、溝貨、減持等問題,心大心細、十五十六,甚至茶飯不思。
因此,筆者認為,要減少投資的壓力,保持心態平衡,必須嚴守投資紀律和系統,尤其是關於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和「投資組合再平衡」(Rebalancing,以下簡稱「再平衡」)。
資產配置 隨機應變
眾所周知,投資不能單打獨鬥。一隻明星股(或明星基金)可以推你上天堂,亦可以拖你下地獄。因此,散戶設置有效及多元化的投資組合還不足夠,為求「進可攻,退可守」,更應堅持「再平衡」,以應變市場的變幻莫測。
筆者一直強調,投資組合配置有兩個非常重要因素:風險及回報。然而,大部分散戶的投資組合往往追求「回報」忽略「風險」。須知道,環球金融市場千變萬化,各種不穩定因素(如政治局勢、經濟政策、滙率等)都可導致不同資產類別的風險及回報出現變異。
即使散戶的投資目標不變,但最初開始所設置的投資組合,卻會因市場力量而有所變化。這可能會提高風險,造成預設回報錄得意料之外的虧損。對此,散戶應該隨着市場變化,透過「再平衡」,以還原組合最初面對之風險程度,才有機會實現最初設定的目標回報。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本身的總資產是100元,資產配置是50%股票、50%債券,即最初的組合是50元股票50元債券。假設股票大跌一半,股票只值25元,而債券不變是50元;於是,總資產變成75元,要把資產配置重新拉回50%股票50%債券的比例,就要賣12.5元的債券,買12.5元的股票,使股票債券皆是37.5元,達到「再平衡」。
克服人性 更加理性
但散戶不要誤會,「再平衡」的核心價值是追求把投資組合風險降至最低程度,而非把回報極大化。理論上它是把投資組合回復至原定資產分配的系統操作。從以上的例子,起碼可以看到「再平衡」這個方法,只要持之以恒,會讓投資者克服人性的高追低沽的衝動,做到更理性的低買高沽的結果。
一般而言,散戶對「再平衡」有三大疑問,就是 How often(你要多經常去檢視投資組合?)、How far(你可以允許投資組合偏離最初目標有多遠?重新平衡時,你可以允許多少偏差幅度?)以及 How much(你願意花費多少錢去進行「再平衡」操作?)
然而,有研究指出,以上三個 How 對投資組合風險及回報之影響其實沒有顯著差異。筆者認為,如果散戶將頻繁地「再平衡」(例如每月進行),反而要考慮這些次數相加起來導致的成本,個人是否能夠負擔。
因為「再平衡」要有成本的:(一)稅收;(二)交易成本及(三)時間及勞動成本。在「再平衡」過程中,資產買賣或會涉及印花稅、資本利得稅等;牽涉金融機構如券商、基金公司,須付出經紀佣金、基金贖回費等;若投資組合是經由專業基金經理打理,更須支付管理及行政等費用。
三種「再平衡」策略
「再平衡」愈頻繁,散戶所承擔成本愈重。從策略而言,筆者認為每半年或每年進行一次「再平衡」是首選。另外,市場上亦有三種「再平衡」策略可提供散戶參考。
策略一:只以時間作為考慮因素(Time-only)
以最初設定的時間因素(如每天、每月、每季或每年)作為主導「再平衡」策略,即以時間為唯一標準,散戶不需要理會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與原先既定目標有何偏差或變化。
策略二:只以偏離幅度作為考慮因素(Threshold-only)
相反,這策略忽略時間因素,只要投資組合內的資產配置與原先設定的幅度出現偏離(例如1%、5%或10%),則不管時間長短及成本多少,都需要「再平衡」,其次數甚至會非常頻繁,可能一天操作一次,但亦有可能幾年也不操作一次。
策略三:共同考慮時間及偏離幅度因素(Time-and-threshold)
把「時間」和「偏離幅度」結合考慮。散戶要事先確定檢查投資組合的時間(例如每月、每季、每年),以及偏離幅度(例如1%、5%、10%)。簡單而言,就是要兩個因素都符合,才能「再平衡」。
雖然「再平衡」策略有三種,但不管散戶選擇哪一個,重點都是堅守執行紀律。對任何散戶而言,投資紀律都是最難的。特別大跌市時,散戶受到打擊,對後市失去信心,因而失去投資動力及慾望,變得不想花時間和金錢「再平衡」,最終錯失重要的投資翻身良機。
股市大崩盤後 「再平衡」良機
可是歷史證明事實,往往「再平衡」的最佳時機,都在股市遭逢大崩盤之後出現。只要散戶能夠堅守最初設定的資產配置,最後都會獲得極大回報。舉例,1926年至2009年期間,美國股市就有七次可以進行「再平衡」的大好機會,它們都發生在金融危機或災難之後。
或者這樣說,這七個危機年的隔年回報都特別差勁,股市黯淡如一片塵埃。但如果你錯過這個時機,不進場買入已經跌價的優質股票,未來就會失去錄得可觀回報的機會。
另外,1926年至2009年之間,美國股市的平均回報率為9.93%,最好的股票回報率是53%,最差股票之表現卻是負43%。在這84年裏面,有1/4的時間,股票市場是賠錢的。筆者說這麼多,無非是想帶出資產配置的極端重要。「再平衡」的最大優點,就是把我們都不能預料的各類市場風險降至最低。
股市大跌市,散戶固然無心無力「再平衡」。可是就算是大牛市,散戶依然不想重整投資組合,原因是他們太樂觀了,被市場美好氣氛蒙蔽,以為金錢會隨着牛市起舞,一直獲利下去。即使市場變化已令原本的資產配置變化,但是他們根本捨不得把手上表現好的股票賣掉,忘記了最重要的投資紀律原則。
總結而言,散戶一開始所設立的投資組合及資產配置是最重要的。它包含了(也考慮了)個人可承受風險能力、投資時期、投資目標等因素。然而,投資組合經過一段時間運行,市況會帶動資產配置,出現不同程度的風險及回報,讓原先設定的投資目標出現偏離。此時「投資組合再平衡」便極其重要,把你正在偏離原先投資目標的組合,慢慢拉回正途。
原刊於經濟日報,題為〈股市如過山車 散戶「再平衡」致勝〉,獲作者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設計圖片)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