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遵義:香港應善用人幣儲備 促進資本化運作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備受環球市場關注,也被視為宏觀經濟趨勢的重要課題。未來十年中美競爭將成為新常態,或會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為香港帶來若干挑戰與機遇。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備受環球市場關注,也被視為宏觀經濟趨勢的重要課題。團結香港基金副主席、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史丹福大學李國鼎經濟發展榮休講座教授劉遵義表示,未來十年中美競爭將成為新常態,或會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為香港帶來若干挑戰與機遇,香港應利用全球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優勢,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在環球金融市場的廣泛使用。

劉遵義指出,近年世界經濟重心已由北美及歐洲轉移至東亞地區,尤其是中國。相信未來十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將超越北美及歐洲地區。按中國人均實際GDP 的統計數據推算,內地經濟仍有空間以年增長率6%的速度上升,預期中國實際GDP到2033年可追平美國,達到34.2萬億美元(約相當於267萬億港元);而國民儲蓄率亦將超過四成。隨着內地家庭及機構的財富增長,有助帶動投資資產需求,特別是海外投資方面。

人民幣在港使用宜更便利

劉遵義認為,香港應善用全球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優勢,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在環球金融市場的廣泛使用。他預期,中美競爭將成未來十年的新常態,難以避免令兩國經濟脫鈎,將有助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為香港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舉一個例,部分海外中國企業或會回流,而香港亦可加強與歐洲的合作,所以中國對香港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客戶,而非競爭對手。

劉遵義進一步闡釋,由於香港金融機構擁有大量離岸人民幣存款,人民幣在本港的使用上應更為便利。要進一步在資本市場使用人民幣,最近已開始透過雙櫃檯制度允許投資者採用人民幣在港交所買賣核准的證券,以及放寬港元在深交所買賣證券等。

採用本幣結算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提到人民幣國際化的宏觀經濟趨勢,劉遵義強調,相對採用第三國貨幣進行結算,兩國雙邊貿易採用本幣結算,只需進行一次貨幣兌換及承擔一次匯率風險,實際上可降低彼此的交易成本和匯率風險,對兩國皆有利。若使用第三國貨幣進行結算,則兩國要進行兩次貨幣兌換,令交易成本倍增,並承受兩次匯率風險。由此亦導致愈來愈多國家與中國簽訂本幣結算協議。例如印尼和俄羅斯就以人民幣和本幣盧比和盧布結算與中國的國際經濟交易。

現時以美元為支付工具的全球銀行間金融電信協會(SWIFT)系統日漸武器化,迫使各國尋求替代方案。預料日後以美元作為國際交換媒介和價值儲存手段的使用量將逐漸減少。劉遵義續稱,若人民幣結算的份額在世界貿易中,能達到日圓現時相對日本貿易份額的水平,即由2.3%升至17.2%,便有機會成為在美元與歐元之後的世界第三大結算貨幣,而這種轉變的驅動力,極大部分是源於中國與其貿易夥伴在國際貿易中採用兩國本幣結算。

原刊於香港中華總商會月刊《商薈》,本社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