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視域看香港學童參與運動的情況

適切運動與身心健康之間的正向關聯毋庸置疑,「學童身心靈健康評估計劃」但問及參加者參與「體能活動」及「劇烈運動」的情況,得出的結果令人省思。

運動於身心有哪些好處?這題目大概隨機向本地小學生發問,也能得出很多合理的答案。反過來問:不常運動對身心有哪些壞處?相信答案同樣易得。適切運動與身心健康之間的正向關聯毋庸置疑,然而,當試着問「香港學童的運動量是否足夠」,以及「社會各界(政府、學校及家庭)對運動的重視是否足夠」時,對這兩道問題持肯定答案的人,恐怕不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0年發表的《關於身體活動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議》,身體活動為5至17歲的兒童和青少年提供了基本的健康益處。兒童和青少年定期進行適當水平的身體活動可以改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包括增進心血管和肌肉骨骼健康、維持健康的體重、建立自信以及減少抑鬱和焦慮。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年輕人每天至少進行一小時的中度至劇烈強度的身體活動,例如跑步、急步行、游泳、騎單車、球類運動、跳舞和家務勞動等。

本中心與青年研究中心於2020年6至12月期間所做的「學童身心靈健康評估計劃」,問及參加者(約5307名分別為11歲、13歲及15歲的中、小學生)參與「體能活動」及「劇烈運動」的情況,得出的結果令人省思。

相當數目學童 體能活動參與度不足

此處「體能活動」指的是任何會使你心跳加快,而且有時候會使你呼吸比平常急速的活動。體能活動可以發生在運動中、學校活動中、與朋友一起玩時或走路上學、放學時。體能活動的例子包括:跑步、急步行、騎單車、游泳、踢足球、打籃球、溜冰、跳舞、滑板、行山或衝浪等。

本調查收集有關學生在受訪時過去7天,每天進行60分鐘或以上的體能活動的日數。圖一顯示,現時香港有61.6%學童一星期不足三天會參與至少60分鐘的體能活動,其中有22.5%學童更完全沒有參與,比起HBSC(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的4.2%足足高出五倍。另一方面,一星期七天皆有參與體能活動的學童僅有6.5%,遠低於HBSC的20.4%。

圖一:香港學童與HBSC平均參與至少60分鐘體能活動的情況。
圖一:香港學童與HBSC平均參與至少60分鐘體能活動的情況。

學童課餘參與「劇烈運動」的頻率也不理想

此處「劇烈運動」指的是「令你呼吸比平常急速和流汗的運動」。從圖二可見,「從不」、「少於一個月一次」及「一個月一次」於課餘從事劇烈運動的學童比例達32%,為HBSC(14.1%)的兩倍有多。青春期的孩子,身體一般處於快速發育階段,能量源源不絕,本應怎麼「動」也不嫌多的,然而香港的學童卻有三成多表示他們從不或甚少從事「令其呼吸比平常急速和流汗」的運動,這現象頗令人憂慮。

圖二:香港學童與HBSC平均進行劇烈運動的情況。
圖二:香港學童與HBSC平均進行劇烈運動的情況。

運動與學生健康的關係

正如前文所述,大多數人都會認同適切運動與身心健康息息相關,「學童身心靈健康評估計劃」(2020年)的調查結果也驗證了這層關係。從圖三可見,一星期參與「體能活動」三日或以上的學童,其生活滿意度和自評健康狀態顯着較高,同時較少出現身體或情緒症狀。

圖三:不同參與體能活動情況的香港學童之健康與幸福感指標
圖三:不同參與體能活動情況的香港學童之健康與幸福感指標

結語

參與體能活動對青少年身心發展至關重要,那麼,該如何提高運動意識呢?身體素養(Physical Literacy)這概念近年來在一些歐美國家如英國和加拿大,以至香港體育界亦日益受重視。身體素養之旅是一個終生的過程,涉及發展我們的身體能力、對體力活動的知識和理解、對不同體力活動的信心以及參與體力活動的動機。然而,父母、老師、教練和朋友都在塑造兒童及青少年一生的身體素養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當父母或老師反思個人的體力活動旅程時,可以問自己一些指導性的問題:

  1. 我們是否有動力參與體力活動並在充滿挑戰的情況下堅持不懈?
  2. 我們對自己於體力活動中學習新任務和取得進步的能力有信心嗎?我們是否有信心這些經歷會帶來回報?
  3. 我們處身於不同環境時,是否深思熟慮和足夠敏銳,以想像力和創造力做出適當的反應?
  4. 我們是否有能力在合作和競爭的情況下,獨自並與他人一起進行體力活動?
  5. 我們是否理解健康和幸福感的活躍生活模式,對於豐富和平衡的生活方式很重要?

以上的反思問題,可以幫助父母與老師指導學童培養更健康、更積極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並承認誰或甚麼影響了我們進行恆常的體力活動。暑假將至,學校在發給學生暑期作業之餘,會否也鼓勵他們積極參與體能活動?例如向學生甚至家長提議一份「我的暑期運動清單」,幫助學童探索切合自己體質及興趣的體能活動?期待9月重回校園時,我們見到的盡是一張張神清氣爽的年輕面孔。

何瑞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