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結構單一,政府有意就此加快發展創科步伐,促進產業多元化。在「十四五」規劃中亦提到,香港擔當着國際創科中心的角色,當中北部都會區地標新田科技城便是呼應政府的「北創科」方針。除了硬件配套,加強粵港澳企業(產)、高等教育(學)及科研機構(研)協同發展等方向也是港府在創科發展中的重點。香港既要把握一國兩制優勢,同時不能忽略自身優勢,與中國科研進行互補 。然而,政府對香港的創科定位仍未夠聚焦,發展進度較慢。是次訪談邀請了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暢談香港科研優勢與限制,以及為未來香港科研發展出謀獻策。
善用香港優勢 解決創科限制
香港擁有多項優勢例如資金、資訊、人才和貨物自由出入與流通等吸引企業與人才。在2023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政府預留了97.7億元予創新發展的範疇。重中之重是北部都會區內的新田科技城,結合創科與居住區域,打造「香港矽谷」,新田科技城的初步造價近428億(勘查研究、設計項目及預計收地成本),但通脹的影響,加上引進人才與發展社區項目都需要資金下,投資金額相信會更大。
政府不斷增加研發開支的同時,商界在本地研發總開支的投放金額卻逐年下跌,偏離政府初步構想的六四比例。民間資本投放度落後,文教授指有一定的原因,「最主要商界不清楚政府的發展焦點是甚麼,兩者的溝通不足,加上數碼港與科學園附近大部分土地變成地產用途,令投資者沒有足夠的信心。」加上本港企業科技投資基礎弱,主力發展應用而非前期研發,令商界於科創發展表現未如預期。
雖然投資者暫時對本港科研信心不足,但文教授指香港的金融、法律制度與商譽仍受世界信任,並建議:「我們可利用這些優勢發展食品科技、儀器與檢測。我們應發展別人稍弱而我們稍強的地方,千萬不要與人競爭。」總的來說,最重要是清晰地表示發展定位,才能吸引企業投資,特別是龍頭企業,與之合作定能為香港創科提供更多空間發展。
把握一國兩制優勢 加快兩地發展交流
在新田科技城對岸已是摩天大廈林立的深圳。被問到兩地應如何合作時,文教授指有兩個問題先要解決,「例如科研基金,除了一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外,在國內獲得的經費不能轉出至香港。」經費問題連帶聘請人才、購買儀器設備等都會受到限制,他認為最好是兩地能一同合作,不過強調要留意一國兩制的問題,「兩地合作有機會令外人認為香港與中國是同一個體制,使一國兩制變得模糊。」一國兩制的重要性是使外資信任香港對高端敏感技術有充分的法律保障,不會輕易流入中國市場,「因為他們認為香港與中國已是同一體制,所以不會輕易賣儀器給我們。」文教授重申要把握一國兩制的優勢,而不是愈來愈不清晰,否則對創科亦有影響。
另一問題是內地人才的出入境困難。「香港人才北上發展很容易,但相反,內地人才南下卻需批文。如能解決此問題,就可加快交流步伐,多些合作亦是好事。」無論是一國兩制問題,還是出入境的問題仍有待解決,但文教授都對兩地合作很有信心,「只要有心及願意花時間思考,所有問題也有方法解決。」
學商政跨地域合作 需聚焦與中國互補
要有發展焦點,先要有話語權的企業進駐。文教授不贊同創科行業百花齊放,「吸引龍頭企業進駐香港能引領創科發展。」他舉出一河之隔的深圳為例,「深圳比香港發展得快,原因就是他們聚焦。只要訂立發展方向,他們就會用盡辦法引進人才、資金及工業。」所以文教授表示香港與深圳要互補長短,而互補的意思是做中國創科研究中未做之事,不能與之競爭,文教授解釋:「例如微電子發展方面,清華大學已花了三千億元都未有突破,我們如要發展的話,是沒有足夠資源。」
香港科研要與中國科研互補是大方向,文教授建議香港應學習「十四五」規劃,從而找到發展焦點,「內裏清楚列出發展方向,例如發展小型飛行或無人機的航空技術、物流中心等。」也提及不是要製造一件產品才是創新,設計新步驟與程序也屬創新。
行政長官在2022年的《施政報告》設立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推動科研成果商品化,在地化。文教授亦建議學校、商界和政府需要組成跨地域與界別的智囊團,商議香港創科發展路向,「創科發展不是獨立活動,而是牽涉整條工業鏈。香港研究機構規模小,需要有與政府及企業合作的空間,發展新興工業,才是最重要。」產學研三者的配合,才能如政府在2023年《財政預算案》中所願,達成「南金融,北創科」的方針。
地緣政治緊張 創科不能一步登天
創新科技是國際趨勢,但少不免會受國際局勢的影響。近年美國的反間諜活動令中國科研人員難以在美國進行研究,使中美科研合作環境惡劣,被問到此情況會否影響香港引進歐美科技人才,以及開發敏感技術,文教授指一些人或會把「創新科技」與「軍事」掛勾,以爲不與美國合作便沒有前景,這是一個誤解。
他續指敏感技術大多是牽涉高端的晶片或人工智能(AI)技術,認為香港不需限於研究這兩項技術,反而有很多民生科創可專注發展,「民生科創影響到整個經濟主力。通常我們說的敏感技術很多時是牽涉到晶片,或者一些很高端的人工智能技術。香港不一定要做這兩項技術,就如中國的晶片被封殺,但是封殺的是非常高端的晶片,還有很多低端的晶片需要生產。現在汽車用的晶片並不需要高端技術,但香港也沒有掌握,還有其他技術並不需要這些晶片和人工智能技術,都是香港可以做的。」
文教授亦補充還有不少科技是適合香港發展。例如傳感器、物聯網與醫療輔助儀器。當中醫療輔助儀器市場是十分大,因為不論中國還是世界都面對人口老化問題;而香港作為金融中心,亦能將人工智能融入其中如區塊鏈;他也指可以發展一些更貼合普通市民生活需要的科技,「其實香港資訊科技技術很好,娛樂方面也是很創新,卻缺乏遊戲設計。以往電影工業如此優秀,我們有一定的人才與能力發展,值得思考的是如何把這些人才與技術轉移至遊戲設計上。」可見香港科研的發展空間甚多,有能力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然而以往香港大多只是負責研發產品和檢測品質,由深圳的工廠把科研成果生產,此模式會限制香港科研發展。如需把香港打造成國際創科中心,必須有自己的生產線,打造具有規模的工業。最重要是訂立清晰發展藍圖,逐步逐步發展,文教授亦總結道:「我們並不需要一下子就到如此高的階層,科技不是一步登天,是一步一步走上去。」
專訪理大文効忠教授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