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論壇:儒家文化如何實踐於生命教育中?

中華教育文化交流基金會7月4日主辦「校長論壇」活動,以「當校長遇上孔孟:儒家之道與學校抉擇」為題,多位校長和教育界人士出席,共同就孔孟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進行探討,分享自身對孔孟思想的體會。

孔子和孟子在亂世中安身立命,成為萬世師表和文化的中流柢柱,其思想對現代教育影響深遠。中華教育文化交流基金會7月4日主辦「校長論壇」活動,以「當校長遇上孔孟:儒家之道與學校抉擇」為題,多位校長和教育界人士出席,共同就孔孟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進行探討,分享自身對孔孟思想的體會。

潘銘基教授:讀孔孟關鍵 在於切己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潘銘基教授總括了《論語》、《孟子》其中一些條目,講解孔孟在修身、齊家兩方面的生活藝術。他提出讀聖賢書想有所得的關鍵在於切己。

他指出,閱讀《論語》時不可只當內容是老師和學生的一場對話,和自己毫無關係。讀孔孟時要投入當中的內容,將書中道理內化成為自己生活理念和行事態度,從修身和齊家實踐儒家生活態度。

潘教授從兩方面解析《論語》與修身。第一是有志於學,我們要喚醒自己心中對「學」的渴求以及「問」的迫切感,並確立自己的志向。其次是自省,反省是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程序,而「學」和「習」是兩個過程,「學」之後必須要練習、檢討和發問才能把知識為自己所用。他又以球王李惠堂為例,說明「學而時習之」和「溫故而知新」的重要。

王春永:孔孟思想 沒有絕對答案

《當才子遇上《論語》(四書)》為本次論壇分享書目,主編王春永表示,編輯過程中對四書深有體會,藉論壇分享讀孔孟的道理:「孔孟沒有絕對的一個對錯答案,不能以道理和教條到這些經典中尋找答案。」他以8個字總結了讀孔孟的真正方法──「隨方解縛,因病給藥」。

他表示,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子能治所有人的病,因此閱讀經典時不能囫圇吞棗,把內容當作理論教條或正確答案,而是根據自己的缺點和人生體悟,思考孔子的教導對自己有什麼幫助。他又相信,只要採納「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變化學生的氣質,不要把學生往一個方向,千篇一律的培育,根據學生的特點成就他們,任何學生都能成才。

陳家偉:21世紀孔孟思想仍有效

在龍門陣環節中,新界婦孺福利會梁省德學校陳家偉校長、佛教筏可紀念中學惲福龍校長和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博士陳志宣先生圍繞孔孟智慧是否恆久而有用,以及其在學校教育和管理的應用作討論。

陳家偉校長認為《論語》是一本任何人都不能錯過的書,孔孟思想在21世紀依然有效,孔子所主張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方針,非常實際,亦證明了儒家的擔當精神。

龍門陣環節中,各參與嘉賓就孔孟智慧在學校教育和管理的應用討論。
龍門陣環節中,各參與嘉賓就孔孟智慧在學校教育和管理的應用討論。

惲福龍:儒家學說 歷久常新

惲福龍校長表示,作為一所佛教學校,佛教筏可紀念中學過去40多年以「明智顯悲」為校訓,他就任期間,師生都奉行「克己復禮」的儒家精神。他深信「禮」是重要的,更引用了《論語》中的「不敬,何以別乎?」指出與學生相處最重要是尊重。

他認為儒家學說歷久常新,不會過時。《論語》和儒家集合了孔子生活的歷練、對人的尊重和對任何事物的包容,很適合用來教導自己學校的學生。惲校長更佩服孔子的思想可以應對每個情景:「孔孟因為尊重,而做到包容和化解各種事情。」

眾講者都認同儒家學說重視知識、實用,影響了現代人待人處事的態度,是中華文化重要的一環。
眾講者都認同儒家學說重視知識、實用,影響了現代人待人處事的態度,是中華文化重要的一環。

陳志宣:支撐行走人生難行處

陳志宣博士亦以自身經歷分享儒家文化如何實踐於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中。他發現,當代青少年最大的問題是找不到自己一個堅定的方向與目標。文化和中國思維在處理青少年情感封閉,絕對自我,價值虛無化等問題能發揮重大的作用。解決與人相處的問題,正正是中國學問最擅長的領域,儒家學說可以穿透每個時代的年輕人學者的生命中,支撐我們行走人生最難行的道路。

眾講者都認同儒家學說重視知識、實用,影響了現代人待人處事的態度,是中華文化重要的一環。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