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晤比爾蓋茨 對布林肯訪華和美中關係的意義

布林肯此行注定會遭遇艱難的外交交鋒。儘管如此,在複雜的中美關係陰霾,相互定期的對話仍是一線希望。

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聯席主席比爾蓋茨的會晤,已經在國務卿布林肯訪華之前,向美國政府發出重要信息,特別是關於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關係。

6月16日,習近平主席會見比爾蓋茨後,內地傳媒強調了以下幾點:

會面強調 中國絕非和平威脅

首先,習近平希望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能夠延續下去。這位中國領導人說,世界正在走出新冠疫情,人們應該多走動、多交流,增進了解;中美關係的基礎在民間。

顯然,習近平暗示中美官方和政府層面的關係仍然存在問題和爭議,但改善雙邊官方關係的希望,是建立在民間層面良好的人文交流基礎上的──這些說話表明,中國期望布林肯訪華可改善中美關係。

其次,習近平對比爾蓋茨及其基金會長期致力於促進全球減貧、衛生、發展和公益慈善事業表示讚賞。

這位中國國家主席闡述了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並表示中國由於人口眾多,必須首先專注於解決好自己的問題;中國保持長期穩定和持續發展,就是對世界和平、穩定、繁榮的重大貢獻。習近平指出,中國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不斷提高農村衛生健康水平。

客觀上,習近平抓住與比爾蓋茨會面的絕佳機會,強調中國絕不是世界和平的威脅。相反,中國正在通過其倡議,為世界和平、穩定與繁榮作出貢獻。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比爾蓋茨的慈善工作和活動,與中國對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視,是協調一致的。

再者,習近平強調,中國致力於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中國決不走「國強必霸」的老路,相反,中國希望與其他國家一起實現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表示,中方願同世界各國開展廣泛科技創新合作,積極參與並推動應對氣候變化、抗擊疫情、公共衛生等全球性挑戰。因此,中方願意與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加強相關領域的合作。

分析來說,習近平試圖說服比爾蓋茨,中國不像以往的世界大國那樣,絕不是在謀求「霸權」。作為一個新興大國,中國採取了更加社會主義的願景來實現所謂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事實上,這種社會主義願景似乎與美國領袖的超級大國心態有所衝突,美國領袖現在將中國視為軍事、經濟和政治上的威脅。

蓋茨回應 體現外交手腕

更有意思的是,比爾蓋茨以外交式的言詞回應習近平的表態,稱「很榮幸有機會見到你」。據蓋茨說,在過去4年裏,他無法訪問中國,對此感到遺憾。蓋茨表達了對此次訪華的感慨,並運用他的外交技巧說,中國在減貧和應對新冠疫情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為世界樹立了很好榜樣。近年來,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和中國開展了良好合作,取得顯著進展。基金會致力於同中國進一步加強創新、全球減貧、公共衛生、藥物研發、農村農業等領域合作,並將成功經驗和技術向發展中國家推廣。

比爾蓋茨的回應不僅體現了他的外交手腕,也體現了他明白中方領導人重視面子的心態。

然而,美方一些外交官在過去與中方外交官的互動和溝通中並未充分了解面子問題。儘管一些中國外交官在「戰狼外交」上可能保持「鷹派」的態度,直言不諱地揭露美方的問題,但美國一些外交官也是如此。因此,中美關係在拜登執政期間不會取得真正突破,不會像此前一些中美關係專家預測的那樣,中美交鋒會比特朗普政府時期好一些。

問題的癥結在於中國外交政策沒有顧及對方的面子。一些美國外交官似乎也採取了一種「公開坦率」的態度,採取了一種「麥克風外交」,而中國外交官也不時維持着強硬和好辯的作風。

比爾蓋茨的回應不僅體現了他的外交手腕,也體現了他明白中方領導人重視面子的心態。(中國外交部圖片)
比爾蓋茨的回應不僅體現了他的外交手腕,也體現了他明白中方領導人重視面子的心態。(中國外交部圖片)

中美角力癥結 在於對話姿態

因此,布林肯訪華有幾個方面重要意義:

他是自拜登2021年1月就任總統以來,訪問中國最高級別的美國官員。具有象徵意義的是,這將是美方的一種友好姿態,即在兩國之間的競爭中,正如布林肯公開承認的那樣,華盛頓致力於防止這種競爭走向對抗。

就在布林肯訪華之前,他與中國外交部長秦剛通過電話,秦剛表示美國應該停止干涉中國內政。

秦剛的這個警告指出了中美關係的癥結所在。2023年3月,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採訪了3名因間諜罪被拘留在中國的美國公民。布林肯訪華可能會觸及他們的命運──這確實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據報道,中國外交部告訴美方不要「以強勢立場」與中國打交道。 此番表態暗示,中方會仔細審視布林肯的言論,看華盛頓是否會站在顯示政治實力或「霸權」傾向的「高地」來進行談判。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強調,「極不負責任的霸道行徑,只會將中美推向對抗」。

汪文斌此話可以解讀為布林肯訪華前的警告。

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期間,以國防部長奧斯汀為首的美方代表,未能與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達成任何軍事對話。奧斯汀言論的有意思之處在於他警告說,台海戰爭將對全球經濟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儘管眾所周知,一旦台海有戰事,會對全球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但奧斯汀的言論遭到中方的負面回應,尤其是在中國似乎熱衷於將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作為政策優先事項的情況下。

台灣問題是布林肯訪華難點

6月16日,在比爾蓋茨會見習近平的同一天,廈門舉辦了海峽論壇。兩岸近450人參加,其中台灣有303人出席。 顯然,大陸方面仍然致力於通過與台灣民眾的和平接觸來解決台灣問題。在目前到2024年1月舉行的台灣總統選舉期間,一個政策重點是通過與台灣民眾積極接觸,影響台灣選民將選票投給溫和派候選人,不管他是國民黨的侯友宜或民眾黨的柯文哲。

台灣問題將是布林肯訪華期間與中方會談的難點。儘管美方聲稱對台政策不變,但2022年8月美國眾議院前議長佩洛西訪台,以及美台官員互動密切快速升溫的趨勢,都給人一種華盛頓已經從「戰略模糊」轉變到戰略清晰的印象。

為增強台灣對大陸軍事威脅的威懾力,美軍增兵訓練台軍,也增加了大陸方面的敏感度。

另外,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向亞太地區擴張的想法,也引起了中方的警覺,認為美國的「霸權」是針對北京的。2022年2月公布的美國印太戰略表明,美國渴望以比特朗普時代更有力的領導作用重返亞太。日本、澳洲、紐西蘭和南韓等美國盟友正在地緣政治上包圍中國。北約考慮2024年在日本設立聯絡處──這個報道肯定會引起中國的警覺。

使台灣問題和亞洲北約更加複雜的是中美之間持續不斷的技術和貿易戰。技術轉讓愈來愈被華盛頓和北京視為國家安全問題。

意識形態分歧 仍是棘手問題

最後,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意識形態分歧仍然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美國的政治制度在國內是「民主」的,而中國在政治上是由一個具有「專政」特徵的政黨領導的,而華盛頓的外交政策是由其「促進民主和保護人權」的「普世價值」觀驅動的,而北京的外交政策願景更多的是實現社會主義形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只要意識形態分歧存在,就無法對布林肯訪華寄予厚望。

冷戰心態在烏克蘭持續不斷的戰爭中尤為明顯,在這場戰爭中,美國認為中國更傾向於俄羅斯而不是烏克蘭,儘管北京認為自己是一個更「中立」的角色。北韓的角色加劇了中美深刻的不信任感,美國認為北韓是一個不穩定和潛在的「危險」國家,破壞了東北亞的政治穩定和軍事平衡。

總的來說,布林肯的中國之行現在被一系列非常複雜和困難的問題所纏繞,這些問題不僅表明了華盛頓和北京之間深刻的互不信任,也表明了兩國在一個已經進入競爭激烈的世界中深刻的意識形態分歧。以美國為首的盟友正遇上包括中國、俄羅斯和北韓在內的「敵對」軍事集團的新時代。烏克蘭戰爭加劇了美國和中國在技術、經濟、軍事和政治的激烈競爭中的互不信任。加劇美中關係緊張的是外交官的強硬立場,他們大多傾向於使用「麥克風外交」,而不是籍着給面子或低調的言論與對方打交道。台灣問題也深深糾纏在持續的中美緊張局勢中,而「亞洲北約」的新動向,對華盛頓和北京的關係來說絕不是好消息。如此情況下,布林肯此行注定會遭遇艱難的外交交鋒。儘管如此,在複雜的中美關係陰霾,相互定期的對話仍是一線希望。

盧兆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