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本文內容)
自行研發的C919大飛機啟航,為運輸工具的製造業翻開了一新篇。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積弱數百年[1]的中華民族再次起飛。
一. 海陸空 齊稱強
基建狂魔於「一帶一路」享負盛名,包括港口、道路、鐵路、橋樑、隧道、機場和電網等,相對這些固定設施,運輸工具紛紛套入。(見圖一)
1. 造船大國: 從16世紀海洋帝國至二戰後,西方都是造船海霸,但今天民用船舶超過九成都來自中日韓。而中國已連續13年衛冕第一,份額驚人地佔據全球產量47.3%、新訂單55.2%和持有訂單49%。[2]
中國在高新技術的三項指標中:大型郵輪,進佔五強[3];液化天然氣(LNG)船,因俄烏戰爭令訂單增至全球30%以上[4];航空母艦,繼美英法後成為唯一顆閃亮新星。
2. 造車強國: 汽車工業史由歐美主導,石油危機(1980)助日本低耗油車反超前。中國出口則由20年前的中東開始[5],去年超越德國成為第二大出口國,當中新能源車以68.2%強勢站立全球之峰。今年汽車總出口量,中國對日本也一躍而過奪冠。
高鐵路軌建造需時,尤其在國外體制下。印尼雅萬高鐵的聯試終在五月完成,中國製造的「復興號」即將在海外開行。
3. 飛機三強: C919啟航突破交通工具頂層。按照生産價值比重計算,若船舶是1,大飛機是它的數百倍[6]。今天製造大型客機的三強,美法的波音和空巴之後便是「中國商飛」,海內外訂單逾千。
二. 航空史 耀曙光
回顧航空史,無奈無助。礙於戰亂及貧窮,航空工業發展緩慢。(見圖二)
幼苗初長。中國首飛早於1912年,由大灣區江門市(恩平)的馮如製造,僅落後於美國發明約九年。民航服務於十年後開始,出現了著名詩人徐志摩罹難的意外(1931),以及西安事變張學良自駕飛機的歷史故事(1936)。
缺養枯萎。新中國成立,曾有「兩航起義」的12機由港轉京。但蘇聯的支持於1960年代結束,促使自行組裝的大客機「運-10」,經歷十載,於1980年成功試飛。由於國力等多個原因,服役前胎死腹中,航空業受挫。
茁壯樹成。改革開放,經濟改善。航空公司紛紛組成,製造商的「中國商飛」於2008年成立。自行研發90座位的小型客機ARJ21於八年後投産,再經十五年耕耘誕生190座位的C919。
個別爭拗指C919非100%自我開發,發動機採用美國貨。前者無知,全球大型産品都是國際組合;後者愚昧,十四五規劃都把大飛機和發動機寫入發展項目,噴氣發動機「長江-CJ1000A」投産已是指日可待,美國難施制裁。
還有海底和太空,不同交通工具正在環迴合奏高歌。九州河山,孕育了不屈不撓和刻苦勤奮的中華民族,由此孵化了舉世聞名的中國製造,從低端日常所需,拓展至今天的高新科技。立志成為「製造強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是從不對外發動戰爭、貢獻人類福祉的負責任大國,它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註:
[1] 葡萄牙王國於明朝1557年起租借澳門。
[2] 中央人民政府,「2022年我國造船完工量佔全球總量47.3%」 ,2023年1月26日。(www.gov.cn/xinwen/2023-01/26/content_5738737.htm)
[3] 中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 · 魔都」號於 6 月 6 日下水,意味著全船 90% 以上的建造工作已經完成,將打破義、法、德、芬的壟斷,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五個有能力建造大型郵輪的國家。
[4] 2022年中國在全球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訂造、交付領域取得突破,全球訂單總量佔比超過30%,創歷史新高。
[5] 2001年10月27日,奇瑞首批10輛車經天津港出口敘利亞,開始批量進入國際市場。(www.chery.cn/brandshow/brandhistory)
[6]「日本通產省統計表明,按照產品單位重量創造的價值來計算,船舶為1、小汽車為9、電視機為50、電子電腦為300、大型飛機為800、航空發動機為1400。」 馮福章,「航空製造:轉包支線資產注入成為看點」,中國經濟網,2008年3月。 (http://finance.ce.cn/stock/gushishouye/hangyefenxi/200803/28/t20080328_12898064.shtml)
原刊於點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