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春夏季節,香港的天氣屬於典型的嶺南氣候,既溫暖又潮濕。春暖花開,萬物生機蓬勃,草木欣欣向榮之時,潮濕悶熱的天氣亦令各種細菌和病毒不斷滋生。春季乍暖還寒,除了要注意預防上呼吸道疾病外,還要提防病從口入!疫情及假期過後,本港各中小學已經恢復正常上學,課外活動也增多,社交活動頻繁。小朋友防病意識未成熟,集體活動時容易透過接觸到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而不幸染上「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專襲小兒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簡稱HFMD)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影響嬰孩及兒童,其病徵包括發燒、皮疹及口腔內出現紅點或口瘡。 本港手足口病由春夏季開始,高峰期一般為五月至七月,多發生於5歲以下的嬰幼兒,常被稱作「小兒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柯薩奇病毒和腸病毒71型常見。大部份患兒可在 7-10 天內自行痊癒,而且預後良好。其中,腸病毒71型引致的手足口病可能引致嚴重併發症(如腦膜炎、腦炎及類小兒麻痺症癱瘓等),甚至死亡,故家長們仍不能掉以輕心。父家長們要細心觀察小兒的病情,如出現持續高燒、神情呆滯等,病情没有改善,應立即求醫。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徵:
- 潛伏期約 3 – 7 天
- 初期多會出現發燒
- 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 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並會疼痛潰瘍
-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狀
成年人患手足口病 病情更重
如果家長兒時未患過手足口病,自身對某類型腸病毒並没有抗體,因要照顧患上手足口病的子女,亦容易會受感染。染病兒童應該留在家中,家長應該好好照料患兒,並注意清潔勤洗手,對患兒用過的衣物和用具進行消毒。因爲大人染手足口病一般比小兒病情嚴重。若不及時治療,或缺乏休息,可至預後欠佳,如手足疱疹因潰瘍再受細菌感染後形成頑固皮膚病。
中醫治療手足口病 效果良好
現代醫學至今仍未有針對手足口病的特效藥或疫苗,一般是處方退發消炎藥予患者,並囑咐患者多喝水和在家休息,待患者透過自身免疫調理而自行痊癒。 從中醫角度,認爲本病多與風、濕、熱、毒之外邪爲患,外邪客於腠理,加上患者本身正虛,衛外不固,濕熱內阻,正邪相搏而成。總治則主要是疏風清熱,利濕解毒。中醫藥在治療手足口病上,有較好的效果,但由於本病多發生於小兒,小兒型體嬌嫩,屬於「稚陰稚陽」生長發育未完全成熟,加上小兒的生理特點有「肝常有餘、脾常不足」的特色,所以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患者,必須「用藥如用兵」,用藥及藥量上切忌過於苦寒滑利,以免損傷小兒正氣,袪邪同時兼顧脾胃功能,一般初期以清熱解毒、祛風利濕爲宜;病愈後再用健脾益氣,祛濕開胃之法調理,增強人體免疫力。臨床常見證型分治:
1. 風熱濕毒型
主症:發病初期,手掌、足底出現小水疱,口腔粘膜點狀潰瘍及疼痛、或伴有發熱、咳嗽、流鼻水、喉嚨痛,舌質偏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涼血解毒。
方藥:銀翹散加減。常用金銀花、杭菊花、連翹、淡竹葉、北杏、土茵陳、甘草、蘆根、黃芩、茯苓、赤芍、玄參、白蒺藜及白鮮皮等。
(*忌口:發病期間患者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吃辛辣燥熱、煎炸肥膩及海鮮、牛羊等發物)
2. 濕熱毒盛型
主症:手、足水疱多而大、基底鮮紅,口腔潰瘍,疼痛明顯,甚至影響進食,伴發熱,全身不適,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方藥:金銀花生地湯加減。金銀花、生地、土茯苓、生薏米、鉤藤、葛根、土茵陳、紫草、蒲公英、連翹、甘草、北杏、滑石、赤芍、玄參及黃芩等。
飲食清淡 做好個人防護
發病期間,患者應注意飲食清淡,服食容易消化之品;忌辛辣和煎炸肥膩食品,以免助熱生濕,影響康復。並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和後,使用含70至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保持個人清潔,勤換衣服被褥,不要與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避免集體活動,再次感染其他疾病。
温博士推介輔助食療:
1. 五花袪濕止癢茶
材料:金銀花6克、杭菊花6克、雞蛋花5克、木棉花5克、槐花5克、防風5克、生甘草3克、玄參5克、白蒺藜5克。
做法:將以上材料加入適量清水,大火滾起轉文火煲20分鐘,加根據個人喜好,加適量冰糖調味代茶飲用。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透疹。適合手足口病初期的預防與緩解。
(*注意:不適合體質虛寒、易腹瀉者、孕婦或嬰幼兒)
2. 健脾祛濕湯
材料:淮山藥20克、茯神20克、炒扁豆20克、百合15克、生薏米20克、炒薏米10克、廣陳皮1個、無花果3個、蜜棗2個、紅蘿蔔(小)1條、粟米1條、豬瘦肉300克。
做法:豬肉先出水洗淨;將以上其他材料沖洗後加入適量熱開水,大火滾起轉文火煲2個小時分鐘,加適量生鹽調味後飲用。
功效:健脾祛濕,潤肺清肝,寧神利水。適合手足口病日常預防或病愈後的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