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要:劉寧榮教授在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2023年春季校內工作坊演講,他講三個問題,從中分析人們因信息不准確,導致對未來信心動搖,以及信任缺失。這三個問題,可以用三個D來概括,第一個D叫Decoupling,就是脫鈎;第二個D叫Deglobalization,是逆全球化;第三個D是Dedollarization,是去美元化。
第二個D,Deglobalization逆全球化。早在2017年的時候,我們就請到了來自哈佛和普林斯頓的教授,以及香港和內地的企業家,從歷史和現實的視角討論「逆全球化」。那個時候我們談「逆全球化」,有人也覺得我們是杞人憂天,但現在來看,「逆全球化」是否已經發生? 「逆全球化」是不是對我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全球化死不了,但高科技全球化中西壁壘分明
講到全球化,有人說可以將蒙古人在14世紀遠征歐洲作為全球化的開始。說實在的,亞歷山大當年也遠征到亞洲,佔領了波斯、中亞,打到了印度,差不多打到中國邊界了。在埃及有一個城市,也叫亞歷山大,就是以他命名的,曾經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遍布歐亞大陸,那時亞歷山大大帝的王國是橫跨歐亞非的巨大王朝。如果這麼來溯源,全球化甚至可以追踪到亞歷山大大帝,甚至還可以追溯到遠古,我們都是來自非洲,那可是幾百萬年前。
所以全球化也不是今時今日才發生,全球化的步伐是不可能止步不前的。氣候變化、疫情襲擊,全世界都無法逃脫,這就是全球化。疫情變化不止這次新冠,也不止一戰時的西班牙流感。中世紀的黑死病最初來自哪裏?有人說是從亞洲開始爆發的,從亞洲傳到了歐洲,甚至可能從中國開始的,當然這永遠都沒有答案。全球化不僅是政治的全球化,經濟的全球化,也因為受疫情的影響、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和軍事擴張的影響而引發的。
今天的全球化源於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所以我們在地理上的距離愈來愈短了,而且不同文化的衝擊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但類似一戰之後的「逆全球化」是否可能發生?
台積電赴美設廠,美將眾多中國企業列黑名單
台積電最近應邀到美國辦廠,其實是美國要求到太平洋彼岸去辦廠。這次去美國亞利桑那辦廠的時候,創辦人張忠謀先生說了一句話:Globalization is dead(全球化已死了),特別是在芯片領域。他說美國對中國企業的制裁,將中國愈來愈多的企業列入黑名單。
美國曾經是芯片的最大的生產國,但過去20年,芯片產業不斷向亞洲轉移,而中美關係的緊張以及台海的危機使得他們認為不能再依靠台灣。甚至美國有政客說,如果台海發生戰爭,美國第一件事情就是先轟炸台積電,因為不能把台積電留給中國。所以他們要求台積電去美國辦廠。
全球供應鏈降下鐵幕,意識形態劃分全球化明顯
如今的全球化的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球供應鏈也降下了冷戰的Iron Curtain(鐵幕)。正如前面所說,美國今天愈來愈願意與其友好的國家建立緊密的經濟關係。但就這一角度來講,全球化也沒有本質的變化。當年美國之所以將大量的生產線放在中國,是因為那時候中美處於蜜月期。
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2008年是一道分水嶺。 2008年,中國取代美國以及歐盟,成了東南亞最大的貿易夥伴。在座各位還記得的話,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不管我們年齡有多大,都應該對2008年記憶猶新。
2008年中國舉辦了奧運會,在全球的積極和正面的形象達到了巔峰。美國兩位總統一同來參加北京奧運會,而美國的總統通常是不會參加別國舉辦的奧運會。但2008年,竟然有兩位美國總統來參加我們的奧運會,那是不得了的事。 2008年,翻開全球的報紙,中國的形像極其正面,所以說2008年是一個美好的記憶。
回到剛才講的Global Supply Chain全球供應鏈的鐵幕已經降臨,但在我看來全球化不會消失。但是在芯片領域,我們已經看到了一個非常清晰的特徵:以意識形態劃分的全球化已經愈來愈明顯。
美國現在拉着韓國、日本、荷蘭、以及台灣建立了芯片聯盟,其重要目標就是制止中國在芯片領域超越它。從這個角度來看,全球化肯定受到影響。美國只要認為中國在芯片、5G、AI等高科技領域會對它的發展和安全構成威脅,就會阻止中國並與中國脫鈎。
但是在其他不少領域,特別是非高科技領域的貿易鏈接,受到的衝擊相對要小,這種關聯仍然存在。我覺得全球化不會死,只是可能放慢了腳步。全球化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講,我們可能會受到了它的影響,但從整個世界或者地區的層面來講,我認為全球化的步伐依舊是向前的。
原刊於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微信公眾號,本社獲授權轉載
Decoupling, Deglobalization and Dedollarization(脫鈎、逆全球化和去美元化)3-2
回看Decoupling, Deglobalization and Dedollarization(脫鈎、逆全球化和去美元化)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