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祥按:有線寬頻在今年2月14日發公告,表示旗下有線電視已向政府提交申請並獲得批准終止本地收費電視節目服務牌照,將於今年6月1日終止。有線電視在1993年10月31日啟播,歷經30年,終於走入歷史!
隨着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出現,傳送科技不斷進步(5G仍未廣泛使用,但6G已在開發),本地媒體市場結構急速改變,電視業的經營環境比以前更複雜,而付費內容及收費電視就更艱難。
有線電視也曾經有過風光日子,訂戶一度多達逾百萬,又首創24小時新聞台。如果公司股價能說明有線的起落,我們不妨看看如下數字:有線在1999年11月上市,招股價10.39元,上市首日最高見16.7元;到今年2月14日宣布終止服務,當天股價是0.049元 !
當畫上句號的時候,應該有人說一下有線電視的前世今生。我在2月27日邀請了有線電視的前執行董事曾展章先生到浸會大學,分享他在有線寬頻多年工作的經歷和體驗,以及他對電視業前景的看法。以下是曾先生為分享會撰寫的講稿節錄,為求「傳真」,盡量保留曾先生的現場原話。
1989年是分水嶺,像今天,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young guys, never give up.
我半生站在天地最前線,記住:老闆不會炒執行創新的僱員!
麗的呼聲(香港)有限公司(Rediffusion)是英國的麗的呼聲於香港開設的分公司,1949年成立,安裝費25元;每月收費9元,最初播送24小時,「銀色台」主要以粵語廣播,「藍色台」主要為英語頻道。收費的麗的呼聲於1973年終止廣播(因免費的商業電台[CR]於1959創立),是香港第一家有線商營廣播電台及第一家有線電視台(麗的映聲於1957年啟播,分中、英文台,安裝費25元,機頂盒月租收費45元;另每月收費36元)。1975年成立免費麗的電視(RTV),及在1982年正式改名為亞洲電視(ATV),其最終業務於2016年正式結束。
有線開台 一波三折
有線電視當年開台可謂一波三折,1988年港府有意替電訊業發展第二通訊網絡,打破香港電訊集團的壟斷局面,故推出可兼營有線電視及電訊業的牌照進行招標,吸引了九倉及和記電訊為首等財團分別競投。
及至1989年11月,財團成功中標,但時值六四事件後,外資股東信心動搖,加上和記電訊其後轉拓衞星電視,市場環境劇變,中標財團多個股東接連退出,最後僅剩九倉獨自「去馬」再競投,有線電視終在1993年10月啟播。
上市後 (先美國,後香港),有線電視上客量節節攀升,至2010、2011年達高峰的110萬戶;唯自從1999年政府開放有線電視市場,競爭日趨劇烈,內容成本急增,到了2009年,有線再度轉虧,至今不曾獲利。
2017年九倉欲把連年蝕錢的有線寬頻(01097)「斬纜」,可是洽商賣盤多時仍無結果,一度令有線瀕「熄機」邊緣;最後獲永升(亞洲)入主,背後股東包括新世界(00017)主席鄭家純、遠東發展(00035)主席邱達昌及富力地產(02777)創辦人李思廉等,由邱達昌出任有線主席。此後有線多番裁員,2020年因有線新聞解僱準則不清晰引發編採部大規模辭職。
有線、無綫結束收費業務
2021年11月,永升(亞洲)再現股權變動,邱達昌及李思廉退出,鄭家純增持並「坐正」為有線主席,由來自周大福系的曾安業負責管理。今年提早結束收費電視業務,乃鄭家純正式掌舵以來的最重大舉動。
它除通過現有衛星網絡,將服務以公共天線系統傳播到用戶的解碼器,或以直達方式傳播到獨立衛星碟型天線用戶外,無綫收費電視亦以和記環球電訊的寬頻傳輸網絡,及電訊盈科之寬頻網絡平台(now寬頻電視),傳送收費電視服務。2017年1月10日,「無綫網絡電視」宣布終止業務,並提早交還收費電視牌照(1998-2017)。
Now TV(前稱now寬頻電視/now broadband TV)是香港的收費電視台,由香港電訊透過電訊盈科全資擁有的電訊盈科媒體負責經營。Now TV於2003啟播,其電視訊號主要透過香港電訊的固定電訊網絡以IPTV技術傳送。
現多有謂香港收費電視始於1993年,是將免費電視的節目由直放橫,再加規定較寬鬆,可自製少量節目,踩界節目、歐美亞洲娛樂之餘,轉播整條外國台,以圖迎合男女、老中青年,兒童觀眾及成為身份象徵,鋪網絡又可添加寬頻及電話業務(當時多家電訊公司同時鋪設網絡)。
香港收費電視最主力乃24小時新聞台,但不論收費或免費電視始,耗資最高為工程部(TVB羅仲炳「佔據」全港最佳山頭發射站,其他電視台皆租用其作轉播)、新聞部的獨家新聞(如有線中國組──2012之李旺陽事件)、直播國際足球賽事(但可帶動合法睹波,帶旺酒吧生意)。有線主力節目是新聞、電影、體育。
到1998年,香港政府發放多個收費電視牌照,迎來收費電視行業的黃金發展期,可惜本地市場規模始終有限,收費電視的收入主要靠收視費、少許廣告及其他零散收入,在同行競爭减價之下,均不足以支撐日常龐大開支。多家收費電視企業陸續收縮業務,能夠勉強支撐下去的只有少數。
最近10年,網絡媒體崛起,收費串流平台、「奇怪盒子」對收費電視經營的衝擊,在世界各地雷同 ,受衝擊的包括CNN、BBC、影視串流平台「一哥」Netflix ──它最近降低超過30個國家的訂戶收費,據悉減幅最多達60%搶客)。隨着智能手機及網絡媒體日益普及,消費者接觸影片的數量其實有增無減,只是觀看模式改變,由以往端坐家中觀看長影片,變成隨時隨地利用碎片時間觀看各類短片。從此之後,剩下Now TV孤軍作戰,是否會雄霸市場?抑或是收費電視年代的終結?
TVB因六七暴動而成立
1967年發生「六七暴動」,這是一場於1967年在英屬香港發生的反政府暴動。當年在香港的左派組織為響應於同期在中國大陸發生的文化大革命,香港的組織在1967年5月成功將新蒲崗人造花廠的工潮政治化及引發警民衝突,之後發動連場騷亂。港府於同年12月基本平息這場導致多人傷亡的暴動。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是香港一家商營免費電視台,於1967年11月19日啟播, 有傳港府是以「息民怨」為考量而設立。當其時尚有「香港節」,到1975年則成立麗的電視(RTV),在1982年正式改名為亞洲電視 (ATV),其業務最終在2016年正式結束。
香港佳藝電視(佳視,Commercial Television,CTV)於1975年9月正式開台,1978年8月突然倒閉。有傳當時佳視不是死於經營或市場,而是港英當局認為有中資入股佳視,故以政治陰招令其突然死亡。 真相可能永遠無法知道,但佳視對香港的巨大貢獻卻有目共睹,佳視是第一個將金庸武俠名著拍成電視劇的電視台,先後推出《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碧血劍》、《雪山飛狐》和《鹿鼎記》,引起全城矚目。
現存四免費台 靠廣告收入維生
ViuTV免費電視,2016年4月開台。
奇妙電視免費電視台,2017年5月開台。
現今連同香港電台共有4家免費電視台(1928年香港電台成立,以無線方式廣播)。
由2009開始至今,香港人每天看電視的比率不斷下跌,其中收看免費電視仍以新聞為主。雖然在幾年前開始,香港傳媒只會報道類似內容、提出相同觀點(TV news need impartial,公正無偏見),但要了解一些突發大事,要跟隨即時股市走勢,「定時定候」打開電視仍是最方便快捷的方法。但看電視的人口老化,而長者大多不善用電腦看電視直播,也因老花眼故少用智能手機看電視。
年輕人自我意識強,不喜束縛,除了遷就雙親、學校、老板,其他「唔駛問」,故免費電視的廣告效力不能遍及老中青,而免費電視節目製作支出加電視傳送技術要少於廣告收入而得利潤(如再加串流,又涉及傳送技術和節目版權費,自製節目內容等) 。試看FTV(Free TV)及PTV(Pay TV)的上市業績:香港最大的TVB(00511)連續4年虧損,有線寬頻(01097)旗下的有線電視在香港的市佔率更小,2011年轉虧後至今不曾獲利,此兩隻股份的股價亦一直處於沉底狀態。
串流年代 港媒挑戰大
最近10年,網絡媒體崛起,傳統電視媒體發展空間進一步受壓,加上2019年社會運動,2020年爆發疫情,在經濟不景之下,廣告市場嚴重萎縮,企業偏向選擇更具效益的網媒投放廣告,傳統電視媒體的收入自然大幅減少。另隨着智能手機及網絡媒體日益普及,消費者接觸影片的數量其實有增無減,只是觀看模式改變,由以往端坐家中觀看長影片,變成隨時隨地利用碎片時間觀看各類短片。
影視媒體的作業模式改變,反映科技進步,推陳出新的產品和服務,也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市場的變化和發展當然是「商業決定」,問題是香港人能否參與其中,能否分一杯羹?抑或只能訂別人的服務,購別人的產品?
這不是本土主義,只能用本地服務、本地產品,這在經濟全球化的21世紀是不可能的。在全球化之中,在串流年代,影視產業面對的是全球競爭,即使只看亞洲,競爭也是非常激烈。
香港需要更多能適應網絡時代的媒體,不論透過哪一個渠道,相信具有實力的幕後製作人及新聞從業員,仍然可以找到展現才能的平台,網絡媒體或許是個不錯的開始。香港若能輸出影視文化,比起政府拍多幾條宣傳片,更能說好香港故事。
可惜本地市場規模始終有限,電視行業不論用戶及廣告方面的收入,均不足以支撐日常龐大開支;另廣東話、繁體字 (用錢可同步轉播其他語文及字幕)、人口老化(用錢解決不了) ,都限制了市場發展。保安局長2月份發布:2022年,打家劫舍數字歷來新低,但電子騙案急升四成,說明了現今社會連犯罪都已經網絡化!
後現代社會本質複雜
由1970年代開始,不少西方學者已指出,1800至1950年的現代社會 (Modernity)已逐漸讓位給新社會,無以名之,唯有在前面加個「後」字,工業社會被後工業社會取代,現代社會轉型至後現代社會,「現代性」蛻變為「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
20世紀末至今,有資訊社會、知識社會、網絡社會、晚期資本主義社會、風險社會、M型社會等等講法,卻未能取得共識。理由很簡單,沒有任何一個名稱能高度概括現今社會的性質。在Postmodernization: Change in Advanced Society(1992 edition)一書中,作者表示:「我們不確切知道它是什麼,僅僅知道它不是現代性而已。」
社會不斷「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各說各話;在「現代社會」,人們相信科學與專家,相信有客觀真理和真相。在「後現代社會」,科學和專家備受質疑,權威地位一去不復返。原因之一是科學研究高度組織化,得不到政府或商業贊助根本難以開展,結果難免令人懷疑研究會受既得利益影響甚至左右,不能客觀中立。還有許多「後現代性」的性質,例如:人際關係愈來愈疏離、親情漸淡;生活和工作碎片化;人人都有多個身份。
電視行業 (包括影視行業,其實新經濟亦一樣 ) 最有效是節目能吸引「新一代」,收看方式可以各適其式,但知易行難。香港有邵逸夫爵士(Sir Run Run Shaw),專業做影視,識用人,但都看漏了李小龍。其他財團多以電視為添加風采,猶記當年,香港之註冊傳媒:報紙、電台、電視台,都每年被邀往中南海與國家官員或(領導人)見面,近年似乎已不復見。
Again,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日後各位想加入有牌照規管的媒體,還是無牌照規管的媒體? 你想日後做「官管」、抑或「被管」?
大家要伸手摘星,但也要腳踏實地。
曾展章簡介:
1956年生於香港,祖籍廣東順德,1980年畢業於香港樹仁學院工商管理系(夜組) ,1995年在成都就讀四川聯合大學工商管理系,在職人員研究生課程,1998年獲授管理學碩士學位。
曾展章緃橫廣播界、商界多年;1976年加入麗的電視,後歷任電視廣播有限公司(1979-1991)、香港商業廣播電台(1992-1996,節目主持,廣告創作及製作)、新城廣播有限公司(2000-2001為節目主持,2001為新城電台開創新城財經台)、香港電台 (節目主持)、盈科拓展集團 (1999-2000,PCC,即Pacific Century Convergence – PCCW的前稱;香港電訊、NOW)、有線寬頻通訊有限公司(1992-2018)。
1979年開始參與內地傳媒工作,曾參與籌建廣州羊城交通廣播電台(1992-1994)、四川有線電視台(1993年9月,早於有線電視開台) 等;90年代亦曾在內地及香港創業( TeleMarketing,跟國家统計局、中科院合作)。在2018年62歲退休前,任職香港有線電視執行董事。
工作之餘,曾展章亦出任香港樹仁大學校董、香港辦學團體-青少年德育勵進會副主席至今。他在2006年曾編纂出版《辦公室對碰》、2019年編纂《華夏歷史年表筆記》(175萬字,現仍修訂電子版至270萬字),兩本書的銷售所得,皆悉數捐予由他愛妻林建明女士創辦的「心晴行動慈善基金」,以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