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洪為民教授:香港創科發展有什麼優勢與機遇?

香港是創新者開拓內地市場的橋樑,有利促進國家「十四五」規劃和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機遇。本文旨在分享洪為民教授對香港創科發展的分析,包括優勢和機遇,如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醫療及生物科技和培養、吸納人才等。

最近,筆者有幸能跟洪為民教授作專訪,洪教授是斑馬星球科創加速平台創始合夥人、華人大數據學會執行主席,曾為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和第13屆全國人大代表。作為資深科技及天使投資人,對創新科技發展具精闢見解。

創新科技是環球經濟發展的動力,為配合世界和亞洲的趨勢,迎接新經濟的機遇,在2022年12月底,香港政府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註1),訂立未來5至10年創科發展目標,提出4大方向,包括:

  • 完善創科生態圈、推動香港「新型工業化」
  • 壯大創科人才庫、增強發展動能
  • 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建設智慧香港
  • 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做好連通內地與世界的橋樑

洪教授認為《藍圖》先從本港創科發展的優勢、機遇與挑戰,作了基本的分析,有助社會了解形勢,共同面對挑戰,並吸引年輕人投身相關行業,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再者,未來創科發展,本港可以倚仗北部都會區,政策、資金、技術上可以藉深港聯動,讓我們可以乘創科發展之風,抓穩「十四五」中「雙循環」的科技機遇,並推動新型工業化。

香港工業 從未消失

首先,洪為民教授指出香港的工業從未消失。雖然製造業只佔本港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一點幾,但是,香港有很多成功的工業家,工業基礎不弱,只是大多把生產基地設在廣東省和東南亞地區。香港工業總會發布的《香港製造:香港工業啓新章》的研究報告指出(註2),2016年在內地的港資製造企業約有4.6萬家,其中45%以上位於廣東省,而且廣東的港資企業佔比在近年來逐漸增加。

根據估算,2018年港資企業在內地創造了約5000億港元的產值,相當於同期香港GDP的17.6%。所以有些人提出應該以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工業的經濟貢獻。洪教授支持新型工業化,雖然香港不可能再做玩具、牛仔褲等,傳統工業式微是一個事實,但有些產業是具優勢的。

洪教授認為,生物科技是香港具優勢的產業之一。(香港科學園Facebook圖片)
洪教授認為,生物科技是香港具優勢的產業之一。(香港科學園Facebook圖片)

香港哪些產業有發展優勢?

醫藥、醫療保健和生物醫學

洪教授認為,生物科技是香港具優勢的產業之一。香港有5所全球100強的大學(註3)和兩家醫學院,具雄厚的科研根基,也擁有一些世界級的人才,如盧煜明教授為產前檢查技術帶來突破性發展、葉玉如教授在神經系統疾病(阿爾茲海默症)方面取得關鍵進展等,他們均被視為有機會獲取諾貝爾獎的優秀科學家。

可惜,香港的制度不健全,由殖民地年代開始,我們沒有制度批核藥物,只是參考歐美國家的方法。為此,有一些人提出香港應有藥物審批制度,但同時要跟其他國家有互認機制,我們需在這方面考慮長遠的方案。

重要的是,香港形象可靠、信譽好。香港百分之一的工業,其中超過一半是食品,例如月餅、蛋卷等。雖然,香港製造的成本高,但仍堅持在本港製造,這是信心問題。藥物和食品製造必須講求信心,就算同一品牌的奶粉,在廣州和香港均設有廠房,顧客多選擇來香港購買,這很明顯是香港的優勢。

在2018年中,香港交易所修改上市規則,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在主板集資。其實,香港於生物科技產業一直擁有獨特的優勢,現時再加上多方面的配合,將有助我們鞏固產業的基礎,進一步把本港發展成為亞太區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首次公開招股中心,把握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療科技市場的機遇(註4)。

粵港澳合作發展精密工程及裝配

香港特區政府也常提及精密製造業,當中涉及儀器,中國在這方面處於弱勢。洪教授解說,香港過去的鐘錶業是不錯的,故此有一班老一輩(約50至60歲的人才) 可以和中國發揮互補作用,並分享了下述例子:

ASM太平洋是一家專門製造檢測儀器的公司 ,在香港有2000多名員工,在本港只做樣機(prototype),其量產基地設在中國成都。近年,他們分拆另一家公司(佔百分之40多的股權),主要做半導體封裝材料。此外,百分之50多的股權為中國一家私募基金公司擁有,在香港科學園和深圳前海的寶安,及安徽溆州設廠,短短兩年內已經成為全球第二、第三大的供應商,是此類產品全球五大公司裏面,唯一在中國內地生產的供應商,其他4家,分別在日本、韓國和台灣。

上述例子反映粵港澳三地合作構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可以發揮大灣區不同城市的優勢,合作推進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大灣區業者可以透過香港的平台「走出去」尋找技術和合作夥伴,利用香港廣泛的專業服務,以及本港在金融、資訊自由流通方面的優勢,協助大灣區產業升級發展。再者,香港擁有健全法制,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享譽全球,可充當大灣區與外國企業之間的橋樑,引進合適技術,促進區內產業向更高標準發展(註5)。

理大與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於22年7月簽訂合約, 成立先進空天推進技術聯合研究中心。(香港理工大學圖片)
理大與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於22年7月簽訂合約, 成立先進空天推進技術聯合研究中心。(香港理工大學圖片)

開拓航天科技

在過去30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不斷開創先河,在多個領域的關鍵技術取得突破,躋身世界前列(註6)。洪教授列舉以下的例子:

香港將軍澳有一家名為香港航天的公司, 準備在香港生產衛星。目前已租了很大的廠房,正準備投產。有些人會問:為什麼要在香港生產?洪教授表明,衛星的配件分别有30%至40%是在中國製造,另外的20%至30%在美國製造,其餘的來自世界各地。發展航天產業是需要最好的物料,故供應商遍布各國,包括德國、奥地利、捷克等傳統工業強國,每個供應商可能只專注做一個配件。如這類貨品在中國做,需要交關稅、清關等手續,需要約兩個星期時間處理。如在香港做,既不需要關稅,又節省時間,故在本港生產的成本不一定會高於在中國生產。

近年,多所香港的大學、專上學院和中學紛紛開設航天課程,包括本科、碩士課程和短期的培訓。再者,香港理工大學與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合作成立了先進空天推進技術聯合研究中心,為中國的航天科技發展作出貢獻(註7) 。一些社會人士指出,若要培養更多有志於航天事業的年輕人才,要從中學層面做起,加強推動宣傳,及營造社會氛圍,燃點起年輕人投身航天科技事業的志向。

縱觀洪為民教授的分享,在某些重要領域,如藥物、食品等,香港的工業是具優勢的。首要是我們的產品能給予顧客信心,其次,如產品的工業鏈在海外,香港作為免稅港是具有相當優勢的。

香港具人才吸引力

洪教授明言香港對於海外人才吸引力是高的,有許多海外教授樂意來香港工作。 雖然,中國深圳给予的薪酬高一些,也提供優質住房安排,但也不及本港的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優勢。

另一方面,在香港「黑暴」後,中國內地一些博士生不再來香港。唯本港的教授需要博士生協助,例如香港科技大學有一名教授便轉往深圳中文大學工作,因那裏可提供博士生做研究。

重要的是,香港在人工智能範疇的論文被引述次數是全球排第三的,僅次於中國和美國。香港雖是彈丸之地,但有很多學者在此,港大、中大和科大也有很多來自美國的人才。現在,中國學者在美國做人工智能研究不大合適,也怕涉及政治層面,這些人才陸續來香港。

香港特區政府撥出100億港元發展InnoHK項目,有28家實驗室,每家可申請數億港元,也吸引了不少人才,例如葉玉如教授研究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城大夥拍哥倫比亞大學團隊研究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FinTech)等。這些重點項目能吸引國際人才,若要做這些頂尖的研究,科學家是非常重要的。

InnoHK項目有28家實驗室,每家可申請數億港元,吸引了不少人才。圖為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內科學家成員合照。(InnoHK圖片)
InnoHK項目有28家實驗室,每家可申請數億港元,吸引了不少人才。圖為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內科學家成員合照。(InnoHK圖片)

結語

總括而言,香港在創新科技領域是具相當優勢的。香港特區政府、大學、科研機構,和政商界應集中投資,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醫藥、醫療保健和生物醫學、精密工程及裝配和航天等領域。再者,香港面對很多機遇,首要是香港有很好的條件,包括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公平營商環境、資金自由進出、自由的貿易和投資制度、與國際接軌的法律和會計制度、人才和資訊流通等(註1)。

現在很多美國論文的數據庫已經不再向中國內地開放。暫時,本港沒有此問題,這是很關鍵的,做科研需要大量參考文獻才可達至世界级水平。香港仍然具機會之窗,充滿機遇,但我們需要改變心態和制度。

投資創新也很重要。創新需要很多資源,還要有心理準備,有些錢會血本無歸的。現屆政府改變了思維,有利創新科技領域的發展。唯洪教授強調在問責、法制、資源分配、政商界和大學合作之間應取得平衡,以照顧社會不同的持份者,以及提升效益,促進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註(按文字進入連結):

  1. 《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
  2. 《香港製造:香港工業啓新章》
  3. 吸引頂尖人才  凝聚創科力量
  4. 發展生物科技  打造國際品牌
  5. 推進大灣區現代製造業升級發展
  6. 「國家在香港選拔載荷專家」簡布會
  7. 理大與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合作成立「先進空天推進技術聯合研究中心」 為中國的航天科技發展作出貢獻

延伸閱讀:〈專訪洪為民教授:香港創新科技發展面臨什麼挑戰?〉

徐鍾冰心(Cecilia Ts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