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管理專業協會工商管理研究社、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及《信報財經月刊》合辦,灼見名家協辦的周年公開論壇3月11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今年論壇以「尋找香港經濟的新增長點」為主題,立法會議員邱達根以「以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為題分享香港的科創發展,由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有關虛擬資產在港發展的政策宣言,到《財政預算案》中所提及的創科政策和支援措施,並談到初創企業和投資環境,令與會者對香港的科創發展有更深認識。
短視不可取 要有長遠政策方向
邱達根指出,今屆政府對於科技有「思維上的改變」,不再像以往般short-termism(短視)。他認為,香港過去較重視科技應用,較少關注科技創新;投資者多不願支持3年以上的項目,寧願拿錢去炒樓;甚至政府批出的科研資金,也都要「即食」──3年或5年後,要看到「關鍵績效指標(KPI)。因此,無論政府政策、政府主導的投資資金、私人主導的投資資金,以至大學科研,往往只着眼short-term(短期)目標。
邱達根說,今屆政府的表現很不一樣,例如2022年12月出台了《創新科技發展藍圖》;2023年2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宣讀了《財政預算案》。他為此也徵詢了業界,給政府提出了方向。
邱達根稱,發展科技要有藍圖。香港要成為科技創新中心,一定要有政策方向,政府要長期投放資源給一些認為可以成功的領域。
科技硬實力 國家核心競爭力
他舉例說,美國加州矽谷的成功,是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企業──IBM、惠普、Intel、Amazon、Google、Tesla等,就承擔了大部分的創新科技投資,這些企業為了保持自身的市場競爭力,每年也投放大量資金在研發上。若說美國政府完全沒有政策方向,答案是否定的。Tesla的成功,正是由於美國政府提出可替代能源方案,十多年前獲美國能源部貸款4.65億美元,打造Model S電動車。2012年Model S正式上市;2013年,Tesla實現扭虧為盈。
最近,拜登政府頒布的「晶片法案」(CHIPS Act),擬投入逾520億美元用於半導體研究,主要是針對中國,並向在美國晶片製造商提供補貼和稅收寬免。邱達根指出,這反映了擁有科技實力,才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回到香港,邱達根指出,政府的帶頭作用很重要;要top-down(由上而下)推動科創發展。因此,特區政府的《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四大發展方向和八大重點策略。
港產「獨角獸」 推動新型工業化
邱達根表示,以他個人投資的領域而言,「科創」近年勢頭可喜,一些從香港起步的「獨角獸」(Unicorn)企業冒出頭來。不過,他認為,「科創」不應只是寫遊戲程式,新型工業化、生命科技、金融科技、數據經濟/人工智能或許更適合香港。
他指出,要發展以上四大行業,「科技不是一切」,還要有行業規則。「譬如生命科技,要有醫療、醫學相關的科技人員,一起合作才能成事」;「又如數據經濟涉及私隱、個人資料等,需要制度、法例去規管行業、保護數據,這是非常重要的」;「金融科技關乎金錢,要有金融制度來平衡,金融科技才會有前途」。
他認為,無論生命科技、金融科技和大數據,香港都有大量人才足以勝任。至於「新型工業化」,例如生產一些類型的晶片,可以完全自動化,也毋須佔用偌大的空間。他說,香港有許多成功的工業家,工業基礎其實不弱,足可以推動香港的「新型工業化」。
做好數碼基建 人人寬頻有必要
財政司司長發表的《財政預算案》,當中提及發展第三代互聯網(Web3)。邱達根指出,儘管Web3與區塊鏈(blockchain)的去中心化有關,但Web3並不等於虛擬貨幣。「數據資料可以記號化(tokenized),網上活動將有更多的自主性,我相信這是必然的趨勢。」他說。
邱達根補充,Tokenization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例如政府發行的綠色零售債券(Green Bond),就可以用tokenization技術,保護認購者的私隱,從而使虛擬資產往正規化方向發展。
綠色科技方面,邱達根希望,香港能為綠色產業制定行業標準,例如綠色認證(certification)或碳排放指標等,「光是內地的碳排放交易,就已是一個大客」!
他認為,特區政府除了要做好實體基建外,還要做好數碼基建(digital infrastructure),因為發展數碼經濟,數據高速接入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他指出,目前本港的寛頻網絡覆蓋率是82%,而周邊地區已去到99%至100%。一個全體市民可以登入的寬頻網絡,是特區政府應有之義!
提升運算能力 應對全球挑戰
由於比特幣的出現,令比特幣全網算力進入P算力(1P=1024TB)時代。邱達根指出,香港值得投資在算力(HashRate)的提升,所以政府提出建立一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
邱達根相信,在「行政主導」的體制下,特區政府能夠做到的事情,一定比過去多。他總結,發展新經濟,要吸引更多投資者、人才、企業來香港;要提高本地科技人才的待遇,以留住人才;要引進、提供優質的科技工作,例如國家級的科研項目,部分將在港招募人才;背靠內地,用好大灣區的資源,香港要有自己的發明創造,便不只是夢想。
「尋找香港經濟的新增長點」公開論壇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