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面對史實 勇氣值得嘉許──談《五月的青春》

《五月的青春》帶出來的訊息:「韓國人敢面對史實」,需要勇氣,值得嘉許。

一般韓劇,特別是談情說愛的,儘管包裝得漂亮,內容天馬行空,卻頗具說服力。來到談及歷史事件,編劇、導演卻有此勇氣,敢去面對歷史真相,披露韓國政客/軍人醜陋的面貌。

《五月的青春》說的是1980年5月在光州發生的歷史悲劇:由軍人掌權的政府,派出軍隊在光州街頭殺害了不少示威的年輕人。

光州的5月

女主角金明喜(高旻示飾)並不是走上街頭示威的大學生,她是在急症室工作的護士,只想到德國留學,過不一樣的生活。她遇上黃喜太(李到晛飾),卻是一步一步的走上悲劇之路。

喜太,首爾大學醫學院的學生,性格反叛,卻不是個不講道理之人。按理與明喜相遇、相愛,戀愛甜美,在那過程中,大家有誤會,被逼分開,按愛情至上的韓劇模式,儘管好事多磨,兩人守得雲開見月明,最後應該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呀。但這一次,編導兵行險着,就是不要他們排除萬難,可以手牽手,走出光州的「噩夢」,快快樂樂生活下去。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因為戰爭(二次大戰,香港淪陷,女子白流蘇被逼留在香港,男子范柳原成了她的丈夫。她的愛情因為戰爭而有了着落)。

明喜卻因為光州事件,成了無辜受害者。她是沒有理由在叢林中遭軍人「誤殺」,這樣的悲劇,皆因喜太的父親是為軍政府工作,阻止兩人交往(這個原因顯得有點牽強)。因為編導不想兩人最後守得雲開見月明,只好安排女主角死得冤枉了。

光州事件是歷史背景,在那年代生活的青年,有為理想而走上街頭示威的大學生,有被迫當上士兵的「好人」、「警察」。倒是那年代的中年人壞人居多,殺害年輕人的當權者,「冇個好人」。這樣的黑白對立,過於簡單了。

《五月的青春》帶出來的訊息:「韓國人敢面對史實」,需要勇氣,值得嘉許。

無辜者

一般在韓劇出現的「好人」角色,編導自會計算好,為男女主角度身訂造,作出讓人看得舒服的結局,好人自有好報(雖然要吃點苦頭,但苦盡甘來呀),男女主角最後多能修成正果,有情人終成眷屬,讓觀眾看得窩心。

《五月的青春》中軍人殺害無辜者絕不手軟。大學生走上街頭示威,動搖政權,軍隊到來鎭壓,哪會向天開槍作為警告,嚇嚇示威者就算的呢?劇中有一位心地仁慈警察伸出援手,幫助受困的大學生,結果成了槍下亡魂。

金明喜(高旻示飾)是位盡責的護士,職責所在,救護受傷的市民、大學生,但她最後卻要死在軍人手裏,死得冤枉。一如當年死在槍下的示威者,都是死得冤枉。

電視劇一開始,明喜已經死了,等了她40年的黃喜太(李到晛飾),不過是等着那一天,親眼看到她的遺物,了卻牽掛心願而已。

追憶往事,這對金童玉女愛得辛苦,真正可以在一起的好時光少得可憐,用好事多磨來形容他們的感情生活,並不誇張。

兩人不能過歲月靜好日子,不光是因為他們相愛的日子,正好身在光州,而是喜太的父親(代表了惡勢力)反對兩人來往。而明喜的父親亦曾受到政治逼害,讓明喜留學德國出現阻力。

《五月的青春》不是在探究光州事件的是與非,它的重點說的是青年人的戀愛,是甲愛乙,乙卻愛丙的故事。青年一族少見壞人,多是好人,因此茶杯裏的風波,不是什麼大問題,故事張力欠奉。這一群「好人」面對惡勢力,顯得無能為力。手無寸鐵的年輕人(他們後來也懂得找武器了),怎去戰勝手持真槍實彈的軍隊呢?而個性率直的青年男女,又怎樣鬥得過陰險的政治人物呢?

見證歷史

看過韓劇《五月的青春》,遂想起幾年前在電影院看的《逆權司機》,說的正是「光州事件」,上網找資料,飾演的士司機金四福的演員宋康昊,與真人金士福竟有幾分相似。當年(1980年5月)這位司機接載德國記者彼得(Hinzpeter,湯瑪士基斯曼飾)到光州,目睹軍人殺害上街示威的大學生,而彼得又冒着生命危險,拍下軍人的暴行。

南韓的士司機無意做英雄,不過是適逢其會,成功幫助德國記者拍攝血腥事件,並逃離現場。彼得把拍攝下來的菲林帶到日本,公開光州血腥事件真相,讓世人知道軍政府的惡行。

《五月的青春》也有談到軍人暴行,但着墨不深,說到底,那不過是一個教人看得難過的愛情故事。男女主角談一場戀愛,竟是那麼困難,到頭來女主角還得為此付出沉重代價,死得冤枉。男主角要等40年,才找回所愛女子的遺物。那漫長的等待,該是痛苦不堪,電視劇沒有交代清楚,一切盡在不言中。

德國記者其後到南韓,也想找回當日接送他到光州的司機,與他見見面,向他道謝,卻是徒勞無功。司機早已在1984年病逝。

電影上映後,司機的兒子站出來,承認當日接載記者的司機就是他的父親。不過,來到電影上映的2017年,德國記者彼得已於2016年去世,與司機的兒子金承必亦見不着了。

電影《逆權司機》說的是歷史真相,韓國人就是有此勇氣,敢把當年軍人政府的醜態、惡行,如實披露出來。當年看《逆權司機》,只覺得那位司機大叔算不上有什麼英雄氣概,還是很會計算利益的(他肯去光州,因為車資可觀),但來到生死關頭,他還是肯幫人一把。肯這樣做,十分難得的了。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綜合轉載。

張灼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