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統戰工作格局之下 香港教育的創新需求

後疫情時代正是聯繫地區建制組織與學校的最佳時刻。地區建制組織具有足夠的社區網絡,跟商會、鄉事、政界、民生組織亦有緊密聯繫,加上不少學校具有社區所欠缺的實驗空間與創科設施,兩者互補不足。

隨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正走向偉大復興,故此需要總結教育界的創新經驗,將具有效果的方法在香港教育界持續推動和落實。

香港教育的創科理由

一國兩制是我國一項重要國策,它在香港正確實踐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香港引導和推動莘莘學子擁護一國兩制,就是香港最大的國安教育,也是香港未來人才培育的關鍵之一。

在一國兩制之下,國家的「十四五」規劃、二十大精神,給予了香港教育界重要的啟示。《中共二十大報告》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香港有着厚實的科研基根,國家明確地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因此學校作為主流教育的承擔者,必然要作出變革,培養學生的創科精神以及創科思維,貢獻國家。

以下,筆者將就着創科主題,略述學校如何帶領學生走進社區,鍛練所學,服務社群,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科精神及思維。

由旁觀走到實踐

近年,不少學校透過「奇趣IT識多啲」、「中學IT創新實驗室」或「優質教育基金」等資助計劃活化校園內的創科設施。其中不少中小學以漁農創科為主題,活用校內的創科空間製作智能系統,再配合校內的閒置空間來種植或養殖能護養身心的食材。

食的文化與人文、地理、氣候、科技相緊扣。學校讓學生先學習相關知識,然後教授學生製作感應器收集數據,再把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及轉化,從而優化種植或養殖過程,達至穩定化、精準化、可複製化,並將成果分享至社區。此舉令學生由政策的旁觀者、社區的消耗者,變成了政策的實踐者、社區的貢獻者。

筆者認為後疫情時代,正是聯繫地區建制組織與學校的最佳時刻。地區建制組織具有足夠的社區網絡,跟商會、鄉事、政界、民生組織亦有緊密聯繫,加上不少學校具有社區所欠缺的實驗空間與創科設施,兩者互補不足,將可合力在社區內建構創科氛圍。學校若能發揮「最後一公里」的作用,定能幫助學生始於學校,邁入社區,進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顏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