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質疑ESG沒有一個全球的標準,是否應該要統一?這個想法和我們的成長經歷有很大關係。我們從小上學考試,都是講求標準答案,老師都有一份打分制度,一是答中那些重點可以得分,二是答錯了就扣分,長大後也形成需要標準答案的習慣,容不下其他答案。
ESG是一個對企業非財務性要求,在於大部分人希望企業在環境、社會和公司管治有所貢獻,道德上的要求和硬蹦蹦的數字是不一樣的,財務數字容易量化,狀况評級也有客觀依據,企業內部或彼此之間很容易作出比較,大眾也相對較易受落;但ESG評級沒有絕對的標準,每間評級公司的方法、概念也不一樣。
三個衡量重點
1. 絕對數值
有些評級公司着重絕對數值,他們會為不同行業規模訂下了一個絕對數值來幫助評分。舉例,他們要求大型的電力企業需要每年減排1000萬噸,只有超越這個目標的公司才能獲得好評分,達不到就得較差分數,所以絕對數值怎樣釐定,變得非常關鍵。
2. 有或沒有做的選項
有些評級公司則着重於有沒有做某樣事情,他們會要求企業主動填妥他們發出的問券,然後評分。舉例,他們要求大型的電力企業訂立碳中和目標及路線圖,有做的便會得分,沒有便是零分。
3. 衡量趨勢
有些評級公司是着重於趨勢,他們會審視及對比今年和去年的數字。舉例有家大型的電力企業去年減排1000萬噸,今年減排1100萬噸,較去年增加10%,這就會得到更高評分。
若企業A今年的減排量達到800萬噸,但比去年400萬噸大幅增加了100%,但沒有提交碳中和路線圖,用方法1和2的評分機構會給不合格,但採用方法3的評分機構會給很高分數。
但是企業B今年的減排量達到1200萬噸,卻比去年的1180萬噸只增加了1.6%。但因為它有提交碳中和路線圖,用方法1和2的評分機構便會給很高分,但採用方法3的評分機構可能會給很低分數。
市場競爭 選出全球標準
以上例子能說明為什麼同樣的數字評級機構會有不同分數,因為大家思考模式不一樣,我們很難定誰對誰錯,只能說大家看的重點不一樣。筆者認同市場的力量,市場上最多人採用的,不管是歷史原因也好,或者是更能反映現實也好,都是最具參考價值,這也是經過淘汰跑出來的「全球標準」,即不需要再特別重新設計及統一標準,因為市場上已有標準跑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