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虎印度的上市企業,在新冠肆虐期間,先跣後躍,而其彈跳的幅度,高於東方巨龍中國的企業,為此上周列了4組數字,作為表徵(結果),本周為該此結果追因,為的是推根究柢、差異溯源。
前文的數據,如果作為表徵(結果)圖,以直觀的線條組合表述印企在營業額的增長上,多年來大致上優於中資企業,而利潤率的對比則在疫前疫後判若兩人,前面的是龍飛虎挫,疫後則是虎躍龍伏。為溯源,小摩的數據團隊再爬了一下數據:
疫後虎躍龍伏
首先,以企業的每股盈科來看,自2020年新冠大流行以來,近3年來,中資企業在當期間的預測每股盈利(以人民幣計算),由高位的平均值,下降至2022年第3季平均值的低位,下跌幅度約為15%。
相對而言,同期印度企業的當期每股預測盈利,由低至高的平均值,上升了30%,期末的平均值,比起由2010年至2019年的歷史趨勢所預測的預期平均值還要高。
而按此調整後,在期內的預測市盈率,印度的期末預測市盈率的平均值,比疫情前的,高了4個百分點;用同樣口徑在中國的平均值,就比疫情前的低了2個百分點。由此再引伸,印度的預測PE,期末的,要比在金融海嘯後10年的平均值高出兩個標準差,而在中國的,則低了1個標準差。
鳥瞰角度看差異
第二,盈利和估值差異的小部分原因是行業差異,但大頭是在同一行業內的差異。在MSCI印度指數中,金融、資訊和能源的權重更大;相對而言,在MSCI中國指數,互聯網企業相對上就有大得很多的權重,甚至可以説是佔據主導地位。
但如下圖所示,印度和中國的指數企業對比,如只聚焦新冠以來相對表現的話,我們粗略可以説,大部分的差異,是來自在同行業之內企業的盈利和市盈率的差異;而只有小部分,可歸因於指數內有不同行業,由行業組合差所構成的差異。
換句話説,指數成份對綜合表現的影響,不及同行業內、企業的優勝劣弊所加總的盈利影響,以及因此而衍生的投資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