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政策的意外後果

即使主政者的原意是如何慈悲為懷,如果他沒有把人類只為自身利益出發的角度考慮在內,政策很多時都會有一定的反效果。

多年前,《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作者芝大的經濟學教授列維特(Steve Levitt)在《紐約時報》寫過一篇有關於公共政策的文章。在這篇題為〈意外後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的文章裏,他指出雖然不少公共政策都出自主政者的慈悲為懷之心,但是這些政策的後果往往出人意表,甚至是與政策原意相違背。

保障變打壓的案例

列維特在文中舉了三個例子。第一個是在保障殘疾人士權益的《美國殘疾人士法》(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下,老闆們都害怕炒不了身有殘疾而同時又表現不佳的員工,有研究就發現在1992年法案通過後美國當地的殘疾人士就業率不升反跌!結果保障殘疾人士權益變成打壓傷殘人士就業。

第二個例子是猶太教中的Sabbatical,意思為土地要逢第七年休耕,但窮人則可隨意在耕地取下任何食物,更重要的是他們在當年亦可以免除所有債務。當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這項原意為保護窮人的法律下,債主們都會盡量不在Sabbatical之前的一、兩年內放債,間接令在當時有需要的窮人無法周轉,結果保護窮人令他們窮上加窮。

第三個例子是保護瀕臨絕種動物的《瀕臨絕種動物法案》(Endangered Species Act)。顧名思義,這法案的原意是保護瀕臨絕種動物以及牠們的棲息地。不過,有研究就發現當地主在土地將會被納入在法案的保護之前,會盡快砍樹並趕絕在北卡州生活的瀕臨絕種紅頂啄木鳥,以避免承受法律的後果,結果保護瀕臨絕種動物變成將牠們趕盡殺絕。

清零政策與目標相違背?

這些例子都說明,即使主政者的原意是如何慈悲為懷,如果他沒有把人類只為自身利益出發的角度考慮在內,政策很多時都會有一定的反效果。

內地政府在過去3年裏都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之心,堅定不移地實施動態清零政策,人民在國家的保護下不少都缺乏接種新冠疫苗的意識,官員亦在長期低感染率的情況下,沒有為增加疫苗接種或醫院數目作任何準備,結果會否與政策的追求相違背?我希望不會吧。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梁天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