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訪問沙特阿拉伯,中沙關係譜出新篇。目下中美交惡,中國要找盟友,俄羅斯當然是求之不得。沙特和美國關係近年因為美國政府對《華盛頓郵報》記者卡舒吉被殺事件窮追不捨,明顯走下坡,加上近日兩國就石油減產,各持己見,美國不希望減產推高油價,間接幫了普京,沙特卻以私利為先。
中國難與印度伊朗結盟
沙特以外,有兩個在地緣政治上舉足輕重的國家,也是中國值得爭取的對象。一個是印度,一個是伊朗,前者已經是全世界最多人口的國家,後者擁有世界第二大的石油儲備。之前,經濟上有所謂金磚四國(BRIC)。今天,政治上如果將巴西換作沙特,弄一個SRIC,也會是舉足輕重的聯盟。但因為一些歷史淵源,中國要直接和這些國家結盟,並不容易。伊朗是沙特的死敵,中國很難在沙伊之間左右逢迎。印度立國以來,最大的仇家是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卻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鐵粉」。
談沙特,當然牽涉石油;談石油,不可以不提曾經是全世界市值最高(註)的上市公司沙特阿美(Saudi Aramco)。最近看了一本談論二戰前後中東風雲的歷史書Lords of the Desert – Britain’s Struggle with America to Dominate the Middle East,作者是《每日郵報》前記者James Barr,書中也提到沙特阿美的前生。
這段歷史的背景是:一次大戰後,鄂圖曼帝國崩潰,中東成了英法兩國瓜分的禁臠,美國勢力一直插不了針。二次大戰前後,盟軍依賴美國軍援,美國要求在中東利益上分一杯羹。當時兩大石油儲備,一是沙特,二是伊朗(前稱波斯)。英美的協議是沙特歸美國,伊朗歸英國。美國的標準石油公司,1932年在阿拉伯半島發現石油,未幾便和沙特政府購買開採權。沙特阿美的前身是加州阿拉伯標準石油公司(California-Arabian Standard Oil, CASOC)。另一方面,英國人在伊朗的石油利益是通過一家成立於1909年的Anglo-Persian Oil Company(APOC)持有。當時,後者的石油儲量比前者還要高,位居世界首位。二次大戰後,CASOC很快便向沙特讓利,重新釐定採油的分紅,APOC雖不願意,但也被迫作出類似的妥協。
美英意識形態相近 經濟利益未必一致
外交一半是受意識形態主導,另一半是受經濟利益主導。我們常常罵美國人偽善,看到的是後一半。經濟利益此一時彼一時,意識形態卻是長久的。英美當然是意識形態上的soulmate,但經濟上,在地球上不同的角落,卻會出現兩國角力,甚至互相傾軋。
註:執筆時,全球市值首3名分別是蘋果(2.17萬億美元)、微軟(1.86萬億美元)、沙特阿美(1.82萬億美元)。沙特阿美在今年5月油價高峰時,股值曾經超越蘋果。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