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佳:正式告別「小政府、大市場」的《施政報告》

李家超的《施政報告》展示了濃厚的憂患意識,他和他的團隊也可算是盡了相當努力來回應中央和香港居民的關注和訴求。但我們也需要清醒地意識到在未來一段日子,香港將要面對嚴峻的財政狀況。

新任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的首份《施政報告》,在香港正處於複雜、多變和動盪的内外環境下發布。一方面,在中央出手撥亂反正,且「愛國者治港」全面落實和行政立法關係和諧的情況下,過去因爲内外敵對勢力阻撓而導致特區施政不順的政治因素基本上已經掃除,可以讓李家超領導下的特區政府積極進取開展工作。

另一方面,現時國際和國内經濟環境欠佳,香港與内地和海外的不少經貿聯繫由於新冠疫情肆虐而被阻隔,香港經濟飽受打擊,那些積累已久的社會和民生深層次矛盾更趨嚴重。特區政府的財政狀況又因爲收入下降和開支猛增而變得嚴峻。未來一段時間,估計經濟、社會、民生和政府財政問題不但不會有明顯好轉,反而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

新一屆政府的挑戰

香港更要面對來自美國和西方不斷的打擊與遏制,尤其在金融和科技方面。逆全球化、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全球經濟陷入通脹和衰退,全球供應鏈斷裂乃至揮之不去的流行病都會對香港造成嚴重衝擊。如何在險惡的經濟和地緣政治環境下,充分利用好那個來之不易的穩定局面,並在中央和愛國力量的殷切期望與鼎力支持下,調動和用好各方面的資源,以積極有爲的勁頭破解各種經濟、社會和民生難題,同時大幅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不辜負中央和香港居民的期盼,對李家超領導的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無疑是一項重大挑戰。

李家超特首在他的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把特區政府今後一段時間内的工作重點放在經濟、社會和民生問題上,並提出一系列大刀闊斧和創新的相關政策與措施。總的來說,這份《施政報告》表達了新一屆特區政府的高度憂患感,意識到香港經濟和社會的競爭力正在下滑,正面對着來自内地和海外的强勁競爭,基本上告別了一直以來無論是港英政府或香港特區政府奉爲圭臬的「小政府、大市場」原則,轉爲構建一個積極有爲、大膽做事、對國家有擔當和對香港居民有承擔的政府,擺脫了一些過去政府「樂意地」和「自豪地」自我施加的政策、規則和程序桎梏,讓特區政府可以更大膽和灑脫地開展工作。

支持產業轉型 吸引人才落戶

在未來的日子裏,新特區政府將會積極介入和推動香港的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並針對一些有明顯或潛在優勢的產業,比如金融、創新科技、文化創意產業給予大力扶持,改變了過去政府大體上依靠市場作爲經濟發展動力和政府避免採用「選擇獲勝者」(pick the winners),即挑選個別產業或企業給予特別優惠和扶持政策的做法。新政府將會主動從内地和海外引進重要企業,而且會為它們提供特殊的優惠。新政府將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專責引進來自世界各地高潛力、具代表性的重點企業,為企業提供具針對性的配套措施和一站式服務,也會從「未來基金」撥出300億元,成立「共同投資基金」,以共同投資模式引進和投資落戶香港的企業。

過去的特區政府對於輸入人才方面不太熱衷,而且頗爲被動和消極,部分官員甚至頗爲抗拒。新特區政府把提升人才的數量和質量視爲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而且主動為願意來港或留港的人才提供方便和協助。新政府計劃成立「人才服務窗口」作爲招攬人才的專責服務單位,又會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優化「一般就業政策」和「輸入内地人才計劃」,取消「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年度配額等措施。

新政府又會把教育和培訓與經濟發展、產業轉型更好地聯繋在一起,一方面作爲推動香港再工業化的手段,另一方面則為香港的年輕人創造更廣闊的發展和上流空間。新政府將會提升職專教育的形象和吸引力,加強公眾對職專教育進階路徑的認識,並為香港增加高中等專業技術人才的供應。

在社會民生方面,新特區政府呼應了中央和香港居民對社會和民生深層次矛盾的高度關注,以推陳出新的姿態,改革政策和簡省程序,加快土地和房屋的供應,讓長期困擾香港的土地和房屋頑疾得到更好的處理。新政府提出要強化基層醫療體系,透過地區康健中心作爲基層醫療系統樞紐,系統性改革香港的醫療體制,強化地區為本及預防爲中心的基層醫療,減輕公營醫院的壓力,可謂是香港醫療體系改革的一個亮點,為基層群衆提供更適切的照顧。

新特區政府把提升人才的數量和質量,視爲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Shutterstock)
新特區政府把提升人才的數量和質量,視爲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Shutterstock)

推進與內地經貿合作 加強大灣區建設

新政府積極響應中央和愛國力量的呼籲,熱情和積極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告別了過去特區政府在推進香港與内地經貿合作上消極被動的取態。在這份《施政報告》中,不少政策和措施都圍繞着加快香港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特別是加強香港和粵港澳大灣區在許多領域的聯繋,明顯反映了新政府明白香港的未來發展與國家的發展和中央的惠港政策密不可分的道理。新政府將成立由行政長官擔任組長的「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强化頂層設計,加强對接「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

要告別「小政府、大市場」的施政理念,政府的財政思維和政策也必須作出相應的變更。過去特區政府不願意向產業、企業和人才投放資源,更不願意到内地投資,認爲不是「小政府」的職能,也不是正確審慎理財之道。這個自我束縛的「聖牛」(sacred cow)也隨着《施政報告》提出成立的「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而被屠宰掉。「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會將近年在「未來基金」下設立的「香港增長組合」、「大灣區投資基金」和「策略性創科基金」,以及建議新成立的「共同投資基金」歸一收納,匯聚有關資源由政府擔當主導角色,吸引和助力更多企業在香港發展。可以預期,今後新政府的財政政策將會更積極配合政府的經濟、金融和產業發展戰略,而量入爲出的原則亦會更靈活變通運用。

李家超的《施政報告》展示了濃厚的憂患意識,他和他的團隊也可算是盡了相當努力來回應中央和香港居民的關注和訴求。但我們也需要清醒地意識到在未來一段日子,香港將要面對嚴峻的財政狀況。各方面的財政收入在經濟困頓的環境中會持續下降,但財政開支卻在特區政府採取積極有為的施政路向、加上各種舒解民困的措施陸續出台而上升。

這份《施政報告》沒有提出日後開源的構思。即便特區政府的中長期經濟發展策略奏效,其對政府收入所帶來的增益也只能在將來出現。外部勢力對香港發展和特區管治的打壓仍會層出不窮,美西方對中國和香港的科技「封鎖」對香港創新科技的發展肯定會形成障礙。政府内部和社會上不同意揚棄「小政府、大市場」理念的人肯定不會少,特別是那些從該理念實踐中獲益的既得利益者。

現今的特區政府是否擁有足夠的人才來支撐一個積極有為的政府的政策和決定,也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新政府各項鴻圖大計的開展,深深考驗其治理能力特別是執行能力,特別是公務員隊伍的鼎立襄助。如何用好國家和中央的支持,以及大力動員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和配合則肯定是特區政府往後的工作成敗的關鍵。

原刊於橙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劉兆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