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督金文泰與近代嶺南名士──青山禪院香海名山牌樓三楹聯

禪院山門前有一牌樓,由於正面橫匾上書「香海名山」四字,所以稱為香海名山牌樓。牌樓建於1929年,是為紀念港督金文泰(1875-1947)於1927年6月和1928年3月兩度登臨青山而立。

青山禪院,又名青山寺,初為杯渡寺,位於新界屯門區的青山東麓,相傳建於南朝劉宋元嘉年間,為香港第一間佛寺。禪院山門前有一牌樓,由於正面橫匾上書「香海名山」四字,所以稱為香海名山牌樓。牌樓建於1929年,是為紀念港督金文泰(1875-1947)於1927年6月和1928年3月兩度登臨青山而立。

金文泰親題香海名山

金文泰會說廣東話,熱愛中國文化,書法造詣頗深,「香海名山」四字,是他親題的。牌樓外柱上刻有倡建者姓名,共有二十人,包括周壽臣(1861-1959)、周峻年(1893-1971)、羅旭龢(1880-1949)、馮平山(1860-1931)、鄧志昂(1872-1932)、鄧肇堅(1901-1986)、梁士詒(1869-1933)等一眾社會名流。

內柱刻有一副對聯,為三水梁士詒題:

樓觀參差,清夜聞鐘逢下界;

湖山如此,何時返錫到中原?

青山禪院山門前的香海名山樓牌。(作者提供圖片)
青山禪院山門前的香海名山樓牌。(作者提供圖片)

梁氏字翼夫,號燕孫,廣東三水縣人。早年擔任袁世凱(1859-1916)的秘書,並任交通銀行總理、財政部次長、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等職務。民國十七年(1928年),北洋政府倒臺後,梁氏流亡香港,一面風花雪月,避世隱居,另一面則關心國事,為金文泰出謀獻策。

上聯「樓觀參差,清夜聞鐘逢下界」,描寫青山一帶道觀寺院沿山而建,高低不齊,作者等凡間之人,在清夜裡聽到寺院的鐘聲。下聯「湖山如此,何時返錫到中原」,作者見到眼前之境,卻心懷故國,表面上問,這裏的和尚何時拿着錫杖(即禪杖。《釋氏要覽》卷下:「今僧遊行,嘉稱飛錫。」)重返中原,實是表達自己的願望。全聯有景有情,寄興深微,而且對仗工穩,平仄諧協,值得讀者欣賞。

鐵禪題匾回頭是岸

牌樓後面橫匾由六榕寺鐵禪法師(1865-1946)題上「回頭是岸」四字。內柱及外柱各刻一聯。內柱一聯由陳伯陶(1855-1930)撰書:

遵海而南,桮渡情依中國土;

高山仰止,韓公名重異邦人。

陳氏東莞人,光緒十八年(1892)壬辰科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上聯從杯渡禪師(生卒年不詳)落想,禪師一說是「天竺僧」,一說是「冀州人」。據《佛祖通載》云:「神僧杯渡,初出冀州,如清狂者,挈一木杯,渡水必乘之,因號焉。」聯意謂禪師自北沿着海路南來香港而止,可見他情懷中國的地方。下聯由韓愈(768-824)落想。

相傳韓愈曾到青山,留下「高山第一」四字。據學者考證,該四字實為鄧符協(生卒年不詳,宋神宗時進士)所寫,其後有好事者在旁加上「退之」二字。「高山仰止」,可包含兩重意思,一是扣緊該處山上有「高山第一」刻石,要看便要仰視;一是作者景慕韓愈,謂其品德才學如高山一樣,令人仰視。前者實,後者虛,虛實雙輝,甚具匠心。「高山仰止」四字與上聯「遵海而南」對得不工穩,也許作者覺得以義為先就不顧小疵了。最後以韓愈「名重異邦人」,就連外國人也敬重韓愈承接而作結。

杯渡遵海來 韓愈名重外

陳伯陶當時是跟隨金文泰(1875-1947)到此遊覽的,對於這位英國人而能熱愛中國文化,頗有好感,其寫杯渡禪師遵海而來,寫韓愈名重異邦人,也許是對金文泰從英國而來,其名為香港人所重視而流露出仰慕之情。如是,這副對聯便語意相關的味道,益增其厚重典實的感覺。

至放外柱一聯,為伍銓萃(1865-1934)所書:

岸泊屯門,幸我輩附韓子題名,卜異日山河並壽;

亭觀海月,歎此地無坡公遊跡,問何年笠履重來?。

伍氏為廣東新會人,與陳伯陶同為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精通醫學,亦以書法名世。上聯寫船泊屯門岸,慶幸同行者能附韓愈的驥尾到此題名,預卜他日大家身體健康,與山河同壽。下聯寫晚上在山亭觀月,追懷歷史,感嘆東坡先生(蘇軾,1037-1101)久居嶺南,又貶放海南島,但屯門此地卻無他的遊跡,作者不禁自問,這次遊覽之後,不知何年才有機會如東坡出遊時頭戴竹笠、腳踏草履重來。全聯今古照應,是實是虛,構思奇幻,不愧是一副上佳楹聯。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招祥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