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流行一句說話,「一流公司做標準,二流公司做品牌,三流公司做產品」,能夠制定行業標準一定能賺大錢。80年代錄影帶制式大戰成為MBA課程的經典案例,技術好的未必有絕對優勢,市場多人選擇使用才是致勝之道。
論技術,從事電視或電影製作的人都較喜歡Sony的Betamax制式,但是最後勝出的是JVC的VHS制式,原因是它的開放和低門檻政策,令到錄影機、錄影帶和電影發行商樂於採用VHS制式,在1980年,VHS制式的市場份額約為60%,Betamax制式的市場份額約為35%。到了1987年,VHS制式的份額已經達到了95%,Betamax制式失敗了。在1988年,Sony開始生產VHS制式的錄影機,標誌着官方宣布放棄Betamax制式,一個技術標準落幕了。
中國主導新能源汽車需求
30年後,制式之爭的歷史又重覆發生,今次的場景發生在汽車用電池,屬氫電池和鋰電池之爭。兩者各有優劣,在筆者的眼裏只要能廣泛使用,價格和傳統化石燃料有競爭力,它便能跑出。
日本政府在2017年率先提出了氫能源國家戰略,將氫為日本下一代能源的「本命」,是邁入零碳排社會的王牌,2017年率先制定了氫能源基本戰略,設定2030年要以氫為燃料進行發電商業化。由於日本是汽車製造大國,發展氫能源自然要與強大的汽車產業結合,汽車商也才有足夠的資金支援這種花大錢的研發。基於上述原因,他們認為氫能汽車將會是主流。
但是劇情並不按照日本寫下的劇本發展,原因是它忘記了中國可以改變劇情。由於中國人口眾多,以及很多人已成為小中產階層,中國從改革開放至今經濟仍在上升軌道,群眾都敢於消費。加上中國始終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一旦敲定採用哪一種制式,便會有很大的規模效應,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世界工廠不是浪得虛名的,中國連續5年成為全球最大鋰電池消費市場,2021年市場佔比約達59.4%,市佔率之大足夠左右汽車行業選擇哪一類電池為標準,電動車便佔據了整個民用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日本汽車業希望靠他們氫能標準去指揮江山,便沒有戲唱。
氫能應用範圍有局限
氫能只能在重載這一個絕對優勢的應用場景才可以翻身。重載如巴士、重卡車和軌道車輛,由於鋰電池的爆發力和重量的關係,使用效果會遜於氫能車,但氫能的補充設施不完善,故應用範圍有所局限。在固定路線可預設加氫點,可以解決它的痛點,小汽車仍由鋰電池車輛發展。經歷了那麼多年,中國已從只懂做產品,過渡至做品牌,今天更懂得玩標準這個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