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帶領創新科技教學 積極推動愉快學習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近年在校長張仁良教授帶領下,配合科技發展趨勢,促進教育創新,為大學、高中及小學生設計人工智能教育課程。教大又推出「看動畫‧學歷史」系列,善用新媒體,推動愉快學習。

教大教學科技中心總監江紹祥教授表示,有見人工智能日趨普及,教大於兩年前開始推行人工智能課程,對象為小學生、高中生及大學生。這些課程旨在提升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知,助他們掌握當中的運算概念,包括機器學習及深度學習的原理等。

結合人工智能、編程及STEM

江教授續稱,近年學界致力發展 STEM 教育,同時大力推動運算思維與編程教育。為此,教大學者團隊亦結合人工智能、STEM及編程教育,設計了一個名為「智能乒乓」的項目,透過不同學習單元,向學生傳授相關知識。

「智能乒乓」的設計理念源自疫情,希望長者可在疫情下在家運動,與電腦對打乒乓球。江教授表示,團隊以3D打印技術製造乒乓球拍,並於球拍上設置Micro:bit 微處理器,令電腦可實時得知玩家的揮拍動作及方向,作出回應。團隊會先為教師設計部分程式及框架,而教師則可因應課堂需要,更改編程,最後由小學生負責當中最重要的概念實踐。

寓學習於玩樂

「智能乒乓」所運用的教學法是「To Play」、「To Inquire」及「 To STEM」。「To Play」是指同學可先享受玩樂過程,觀察玩家、球拍及電腦之間的互動。「To Inquire」則是透過發問,引導學生探究當中的原理,辨認組成「智能乒乓」遊戲的電子零件、設備和運作模式。最後便是「To  STEM」,即是動手製作球拍套件、編程及嘗試運作。

江教授表示,學生在動手製作及實踐時,或有機會出錯,由此便可訓練他們的因果推理及解難能力。江教授強調,愉快玩樂只是起步,學生在玩樂後,必需明白當中的原理,並將其實踐。課程中亦加入數碼創意部分,引導學生反思是否能將類似的模型套用到其他地方,創造出新的作品。

以興趣驅動愉快學習

江教授認為,「愉快學習」不能只有「愉快」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助學生建立核心能力,如思考及解難能力,以應對社會變遷與新科技發展。自2016年教大與香港賽馬會合作舉辦一個大型運算思維項目起,江教授與團隊便不斷思考如何運用「趣創者理論」,以興趣推動學習,並由科技和編程課程,擴展至其他學科,例如語文科。他表示,教大未來會繼續整合不同新科技,創造新的教學方法,並運用創新科技推動愉快學習,令小朋友樂在其中,享受學習過程。

江紹祥教授。
江紹祥教授。

善用科技、媒體 提升學習興趣

除了創新科技課程,教大在中國歷史科亦實踐創新,於2018年推出「看動畫‧學歷史」項目,以動畫方式講述中國歷史人物的故事,打破「學歷史很沉悶」的刻板印象。

項目的專家團隊成員、教大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馮志弘博士表示,小朋友較喜歡看動畫,總會聚精會神觀看,能快速吸收當中的知識。教大團隊希望利用小朋友喜愛的媒體,配合傳統知識傳授技巧,以收相得益彰之效。在2018年,教大便製作了第1輯共10集的中國歷史人物動畫,廣受歡迎;2021年再接再厲推出第2輯,涵蓋的人物上至春秋戰國的孔子、屈原,下至現代的蔡元培、冰心。

平衡史實與趣味

每集動畫只有短短5至6分鐘,學者團隊希望內容與史實相符,讓小朋友扼要地掌握歷史事件,並帶出故事的精神,同時又要加入有趣元素,吸引小朋友觀看。馮博士表示,作為主要學習教材,動畫的粵語、普通話及英語發音必須正確,因此教大邀請廣播劇團隊參與配音製作,塑造出更立體的效果,令小朋友投入其中。除了製作動畫外,教大團隊更提供詳細教案及工作紙,方便老師於課堂教授。這些材料均上載至網站,供全港小學師生及家長免費使用。

累積逾700萬點擊

「看動畫‧學歷史」項目自推出以來,廣受教育界歡迎,該系列短片在3、4年間,已累積逾700萬點擊。教育局亦將「看動畫‧學歷史」納入「中國歷史科教學資源及參考資料」之列。團隊並定期舉辦教師培訓活動,邀請前線老師分享該動畫及教材的使用技巧與心得。根據教大在不同講座上的調查結果,超過50%小學曾使用「看動畫‧學歷史」作為教材。

實踐愉快學習 提升教學效能

2022年6月,教大與教育局合辦的「全港初中中國歷史文化問答比賽」,便採用「看動畫‧學歷史」為必看教材。馮博士表示,教大日後將繼續善用「看動畫‧學歷史」的優勢,引發學生學習中國歷史及文化的興趣,並從歷史人物中學習堅毅不屈的精神,建立良好品格及培養同理心,為學生及家長帶來正向的影響。

馮志弘博士。
馮志弘博士。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