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加上城市化的影響,本港酷熱天氣的情況愈來愈多。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與其他大學進行的聯合研究,本港的極端高溫天氣在未來日子會愈來愈多,溫度升幅和持續時間亦會增加。研究團隊建議長遠規劃及增設紓緩設施,以減低極端高溫天氣對市民健康的影響。
另外香港大學與其他大學進行的聯合研究則指出,全球民眾正面臨「綠地暴露」的不公平,影響城市居民生活環境質量和引致健康不平等,亟需加強城市綠化政策,緩解城市環境建設的不平衡,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極端高溫天氣 將持續頻密出現
天文台紀錄顯示,過去10年平均每年酷熱天氣日數約34天,熱夜約36天。中大團隊估算,如溫室氣體排放的情況沒有改善,世紀末的酷熱天氣日數將增至126天,熱夜達136天,即由5月至8月幾乎每天都是酷熱天氣,甚至在4月和9月亦出現酷熱天氣。換言之,今年的酷熱情況只是開始,極端高溫天氣在未來將會持續更長時間,最高溫度更高,而且出現得更頻密。
由於極端高溫天氣會愈來愈嚴峻,社區的消暑降溫設施的重要性會增加,有助紓緩市民的熱不適並避免熱疾病。現時,當酷熱天氣警告於下午4時半仍然生效,政府會開放全港19間夜間臨時避暑中心,供有需要人士在晚上10時半至翌日早上8時入住。但基層市民或因位置偏遠不便、中心環境衞生不佳、有安全隱患等問題而未必選擇前往夜間避暑中心,甚至認為不切合他們的實際需要。
避暑需求急遽上升 長遠須規劃降溫設備
中大建築學院吳恩融教授指出,「比較酷熱風險圖的高風險地區和全港19間夜間臨時避暑中心的分布點,可見現時的夜間支援設施,從分布地點、 範圍和數目上都絕對不足以應付未來需要。」他建議政府考慮在熱夜風險較高而長者、低收入人士和無家者較多的地區多增設夜間避暑中心,例如深水埗、油麻地及土瓜灣等,亦要改善中心的設備、環境和管理,選址便利,令有需要人士願意前往使用,才能幫助市民應對酷熱天氣。
吳教授亦提到,雖然市民日間可以進入商場及其他有空調的公共設施避暑,但改良及優化公園和公共空間的設計,提供降溫設施亦相當重要。如有更多可供乘涼的戶外公共地方,讓長者及住在劏房或家中無冷氣的基層市民可有多個選擇,在酷熱天氣下仍可在戶外運動或享受綠化環境,對保持心理健康有正面作用。同時,政府或非牟利機構可在人流較多的社區空間增加「酷涼地點」或「城市綠洲」(Cool Spots),設置戶外噴泉、嬉水區、噴霧等設施,以降低周邊的環境溫度。
全球規劃配置失衡 綠地暴露水平不公
另外,香港大學一個研究指出,綠化地段提供了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攸關市民的身心健康,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亦明確提出有必要為城市居民提供公平的綠地資源。因此港大與清華大學、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多個衛星遙感數據庫的數據展開研究。這是全球首項有關綠地暴露和環境公平性的大型研究,研究結果剛在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表。
研究發現全球1028個城市中,已發展與發展中城市居民接觸綠化地段的機會和程度(綠地暴露水平)存在顯著的不公平,發展中城市居民的綠地暴露水平僅為已發展城市的三分之一,但發展中城市的環境不公平性卻是已發展城市的兩倍,當中亦具有顯著的季節性變化。
另外,多個城市的綠地暴露水平普遍低於綠地覆蓋率,若以綠地覆蓋率作為持續發展的指標,未必能有效反映對城市居民的環境公平性。舉例來説,新加坡及香港的綠地覆蓋率達84%及70%,但綠地暴露水平僅為55%及35%;巴黎及北京的城區綠地覆蓋率為52%及34%,綠地暴露水平僅為38%及28%。情況較理想是亞特蘭大,綠地覆蓋率及綠地暴露水平分別為76.92%及77.12%。
政府須推動綠色地段供求和布局平衡
港大建築學院助理教授陳斌指出,研究揭示地球在快速城市化下,已發展與發展中城市的綠化地段資源呈現短缺和不均衡情況。「而綠地暴露的不公平,會影響城市居民生活環境質量和導致健康不平等。我們亟需加強城市綠化政策,緩解城市環境不公平差異,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特別是針對發展中國家城市的綠地供給。」
港大建築學院院長Chris Webster表示,政府決策者、城市規劃師和景觀設計師們需要共同行動,推動綠色地段供求和布局平衡,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公平包容的城市綠地環境。
港大副校長宮鵬教授又透露,港大正在成立一個關於城市系統科學的研究中心「城市系統研究院」(Urban Systems Institute, USI),未來會積極投入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科學研究和實踐,支持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