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危局 香港還有角色嗎?

回歸之初,台灣陸委會希望香港可以在兩岸交流中發揮重要中介作用;但到民進黨在2000年上台執政後,台灣就不斷攻擊一國兩制。到香港在2019年發生反修例風波,蔡英文政府更看準機會,稱一國兩制「徹底崩壞」。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激起了解放軍在台海、東海軍演,兩岸關係高度緊張。與此同時,北京也向美國提出連串反制措施,包括制裁佩洛西及其直系親屬,並停止與美國有關氣候問題的談判,及停止開展打擊跨國犯罪和遣返非法移民等合作。中美關係跌入低谷。

北京不得不強硬反制

佩洛西此行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任務,正如她自己所言,訪台之行(僅19個小時)只是為台灣民主( 還有美國中期選舉前的民主黨)打打氣。但對北京來說,此時此刻訪台挑釁意味極濃,尤其中共二十大召開在即,如果應對失誤,習近平領導核心的權威將大受打擊。有人認為北京這次反應過激,但了解到當前內地的政治形勢,就當明白北京高調回應和強硬反制,有不得不為的現實需要。

觀察佩洛西訪台,可以有幾點「初步結論」。

首先,中美對峙已無回頭路。從2018年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挑起貿易戰,中美對抗逐步擴大升級,由貿易戰伸延至金融戰、科技戰,美國跟大陸經貿脫鈎已成國策,一方面是吸引產業回流美國;即使回流不了,也「鼓勵」企業遷離中國。對於核心技術如芯片科技,美國更明言要封殺中國,禁止光刻機及「超級芯片」輸往大陸!

對台關係方面,拜登上台之後變本加厲。他在去年簽署、經國會通過的國防授權法案,支持台灣「自我防衛」,為更大規模對台軍售埋下伏線;下一步則是尋求美台進一步軍事合作,邀請台灣加入環太平洋軍演。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官Kurt Campbell去年明確表示,中美近半個世紀的「接觸」時代已一去不返。

「武統」台灣 似無他法

其次,是和平統一台灣的機會正日益渺茫。美國不斷在軍事上表態挺台,令台灣跟大陸和平談判的誘因更低。美國的權威中國通、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黎安友在一個訪問中說得很清楚:「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愈來愈多,派遣其他高級官員、內閣部長,增加武器銷售、軍事訓練,還有言辭上的支持,動員盟友將台灣問題視為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問題,這是一個正在發生的趨勢。」

「這場(因佩洛西訪台引起)危機看起來會在軍演結束時結束……但長期存在的危機,即美國及其盟國在台灣問題上與中國的對抗,將繼續下去,我相信它會隨着未來的事件變得更加激烈。」

「我認為中國明白美國的政策是盡可能長久地阻止統一,如果可能的話,永遠。」(「美國之音」,〈專訪黎安友:佩洛西訪台後 美中對抗將愈演愈烈 合作空間會越來越小〉,2022年8月7日)

台灣民進黨和島內獨派對美國「永遠」阻止中國統一的意圖當然心領神會。民進黨公開不會宣稱台灣「獨立」,但內裏卻以維持兩岸現狀、維持台海和平為掩飾,不斷加速「去中國化 」、強化台灣人身分,把統一議題無限期拖延。循此路進,大陸向台灣提出和平統一呼籲將不會得到任何回應。如果要統一台灣,除了以武力似別無他法!

中國解放軍持續在台灣周邊海域進行軍演。(亞新社)
中國解放軍持續在台灣周邊海域進行軍演。(亞新社)

其三,北京現在仍以「一國兩制」作為兩岸統一的方案,看來能夠實現的機會極為渺茫。台灣陸委會在1997 年發表立場書,就公開表明「以『一國兩制』的香港模式來處理台海兩岸關係與未來中國統一問題,則斷非我(指台灣)所能接受」(〈中華民國政府對「九七」香港情勢的立場與政策說帖〉)。

北京提出一國兩制,最初是用作解決台灣問題;然而一拖再拖,最後一國兩制用了在解決收回香港和澳門的方案。而港澳的實踐經驗,就成為向台灣展示一國兩制的「示範單位」!

回歸之初,台灣陸委會仍希望香港可以在兩岸交流中發揮「重要中介作用」;但到民進黨在2000年上台執政後,台灣就不斷攻擊一國兩制。到香港在2019年發生反修例風波,蔡英文政府更看準機會,稱一國兩制「徹底崩壞」。一國兩制在台島內支持度極低,這是北京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自1949年至今70多年,台海兩岸一直處於敵對狀態,但敵對的原因也有很大變化:最初因國共內戰而誓不兩立,到後來爭論誰是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要在誰主導下統一中國?到1970年代中美修好並建交,國民黨政府知道反攻大陸無望,改為走本土化路線,台灣社會對「國家認同」的問題出現了根本變化,兩岸開始從「爭正統」變成「一中」還是「兩國」之辯。

從1969到1973年的美國解密檔案資料顯示,華府當年從承認國民黨政府,並在1954年締結共同防禦條約,到1970年代開始改為積極拉攏北京,主要都是為了合縱連橫對付蘇聯(參考張曙光、周建明編譯,《中美解凍與台灣問題——尼克松外交文獻選編》,中大出版社,2008 年)。然而美國始終留有一手,在1979年與北京建交時,國會通過了《台灣關係法》,以國內法形式規定美國可「提供防禦性武器給台灣」。

到1982年中美共同發表「八一七公報」,美方承諾「向台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的水平」,並「逐步減少對台灣的武器出售」。但實際上,美方從未認真執行這些條文。當年還有蘇聯作為牽制,美國要「拉華制蘇」,現在蘇聯瓦解,美國對台售武已不受制約。

「懲罰」台灣 可贏人心嗎?

對美國的挑釁,不少激進派一再聲言「不惜一戰」,又表示一旦中美發生海上衝突,美軍航母編隊將被消滅。這些紙上談兵式的評論,對國人發泄仇美情緒或許大有幫助,但對解開台海危局顯然毫無作用。隨着內地軍力持續增長,在台海大打一仗並取得優勢的機會極大;然而,對台問題從來不單是軍力上的較量。即使北京有壓倒性的軍事優勢,是否就可以「一戰收復台灣」?即使武力可以收回,但人心是否歸順?

台海衝突,北京不時會以限制台灣產品進入大陸作為懲戒手段。這種方法傷及老百姓生計,但影響不了民進黨政府,不宜多做(甚至應該不做)。要認清的是,兩岸關係的攪局者是美國,民進黨頂多只是個跑龍套角色。正如當年中美建交,皆因美國要拉攏北京抗衡蘇聯,利之所在,美國可以不惜跟台北斷交。

今時今日,美國視中國為主要對手,為牽制北京,華府同樣可以無所不為!台灣是美國可利用制華的一張王牌,可以預見,類似佩洛西訪台的挑釁動作將層出不窮。難道每次美國「做騷」之後就「懲罰」台灣一次?這樣可以贏得台灣人心嗎?

當兩岸在政治上衝突頻仍之際,香港為何不爭取恢復「橋樑角色」,開闢一條兩岸接觸的和平通道,發揮另類作用?(Shutterstock)
當兩岸在政治上衝突頻仍之際,香港為何不爭取恢復「橋樑角色」,開闢一條兩岸接觸的和平通道,發揮另類作用?(Shutterstock)

兩岸衝突之際 港何不復當「橋樑」?

香港特區政府官員批判佩洛西訪台十分起勁,緊隨中央「堅決反對並強烈譴責」,並聲言會「全面配合國家向美國採取的措施」。過去特區政府在對台問題上都會小心翼翼,不敢亂說亂動,雖然也是緊跟中央,但極為低調。這番高調還擊,應是回歸以來首次。

1995年國務院時任副總理及外長錢其琛發表「香港涉台問題基本原則與政策」,俗稱「錢七條」,成為香港處理台灣問題的基本守則。「錢七條」十分寬鬆,容許港、台兩地各種民間交流交往,港、台民間團體和宗教組織可保持及發展關係;台灣現有在港機構及人員可繼續留存等。香港的作用,本來就是在兩岸時緊時鬆的關係中,扮演一個穩定、恒常的交流互通管道。過去一段長時間,香港在這方面都發揮着一種特殊作用。

去年台灣是香港第二大貿易伙伴,香港是台灣的第四大貿易伙伴;香港也是台灣與內地商品貿易的重要轉口港,去年兩地經香港的轉口貿易達6301億港元。當兩岸在政治上衝突頻仍之際,香港為何不爭取恢復「橋樑角色」,開闢一條兩岸接觸的和平通道,發揮另類作用?這樣不是比強烈譴責更實際嗎?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