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感謝失敗經驗,讓我擁有成功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於剛過去的書展2022分享自己的新作品《吾生有杏2──點滴在心頭》,記述自己作為醫生及作為院長的日子,同時陳家亮教授更邀請了中大醫科6年級生沈思彤、 鄧童一同分享新作。

第32屆香港書展於上月底圓滿結束,期間不少作者出席新書分享會,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亦舉行講座,分享新作品《吾生有杏2──點滴在心頭》,新書記錄陳家亮教授自己行醫及擔任院長的故事。

同時,陳教授更邀請了中大醫科6年級生沈思彤及鄧童,分享他們的新作《杏林深處》,一本記述醫院中無名英雄一點一滴的新書。分享會不少本地名人出席,包括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李國章、拔萃女書院校長劉勒麗娟等。

是次分享會名為「愛輸才會贏」,陳家亮教授於會中分享自己曾經歷不少輸及失敗的經驗,並非如外界想像般一帆風順,陳教授指自己從小便不斷經歷失敗與挫折,直到今天,作為院長的他仍在經歷失敗,但他無所畏懼,因為知道失敗的經歷才會為自己帶來更好的未來及成就。

輸在起跑線?

陳家亮教授憶述小時候學習的時光,他指自己原本能以插班生的身份入讀九龍塘的傳統名校,卻因為由牛頭角到九龍塘的校車費昂貴,家中經濟能力不足,只能負擔弟弟的車費,因此他只能就讀位於觀塘街市中的寂寂無名的「街坊學校」。陳教授笑稱自己不是輸在起跑線,因為自己連起跑線也看不到。

1980年代,中大設立全港第二所醫學院,從小決心從醫的陳家亮教授選擇了中大醫學院這個剛設立的「概念股」,他認為「高風險高回報」,因而放棄選擇另一所百年老店──港大醫學院這個「藍籌股」。陳教授回想在中大醫學院讀書的日子,他笑說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因為當年中大醫學院位於沙田小瀝源的教學醫院由於工程延誤,致使陳家亮教授與同學均未能到教學醫院實習,只能在葵涌貨櫃站搬數個貨櫃箱到觀塘聯合醫院外的空地,以貨櫃箱作為上課學習的地方。

中大醫學院當時的資源不足,陳家亮教授作為第3屆畢業生,卻還未有畢業袍,當時中大的醫科生笑稱自己是「少數第三等族裔」,第一等是本地醫科生,第二等是外地回流的醫科生,而第三等便是中大的醫科生。這就是陳教授人生一開始的輸。

全國政協委員、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亦有出席陳家亮教授的分享會。
全國政協委員、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亦有出席陳家亮教授的分享會。

新上任成為院長 開展輸的新一頁

行醫多年,陳家亮於1997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工作,及後成為教授,更於2013年成為中大醫學院院長,在旁人眼中,陳教授似乎揚眉吐氣,已是社會上的成功人士,不會再失敗,陳教授卻表示成為院長,只是他失敗的新一頁。陳教授指他在初上任成為院長時,沒有行政經驗,更沒有與外界的人脈關係連結,只靠自己的「勇」字,最後卻不斷碰壁。

陳教授初上任時,秉持自己行醫的初心,創新醫療教育,推動「學生自主課程」,為學生提供發揮自己的機會,一切計劃很美好,但陳教授指自己缺乏政治智慧,被時任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質疑他的教育改革計劃是「搶學生」、「走捷徑」,甚至被時任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召見,最後計劃需要暫時擱置。

陳教授憶述當年自己完全無反擊之力,身邊的人不斷勸退他,但他仍堅信自己的計劃是好的,仍堅持自己的初心。直到今天,陳教授推動的「環球醫學領袖訓練計劃」已經運行8年左右,訓練出不少優秀學生,他們更會關懷世界,到山區救助有需要的人,當日分享會中的嘉賓中大醫科六年級生沈思彤與鄧童便是其中兩位優秀學生。

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失敗」

陳教授指自己成為院長,經歷教育改革風波後自己仍未輸夠。陳教授指20多年前,他與沈祖堯教授將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建議書交給當年的專家小組時,卻立即被否決,但陳教授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金錢及時間推動計劃,更不斷遊說其他醫生。在堅持15年後,香港政府決定推動大腸癌篩查計劃,唯陳教授坦白現時大腸癌篩查計劃表現未如理想,只有極少數合適人士參加了計劃,他表示仍會繼續努力推動這個計劃。

中大醫科六年級生沈思彤(右)、 鄧童(左)分享新書《杏林深處》。
中大醫科六年級生沈思彤(右)、 鄧童(左)分享新書《杏林深處》。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