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現時在全球各地舉足輕重,多國政府已承諾達成碳中和,並要求企業公開披露氣候風險。業界領袖引入環保思維,顧問公司要配合客戶需求,僱主想聘請具備可持續發展技能的人才,各地商學院也承勢推出新課程。
由於中港等地的規管機構正要求企業定期披露有關環境、社會和管治(ESG)的表現,ESG已搖身一變成為金融界的發展大勢。
政府及規管機構因應氣候變化,不斷推動可持續發展。自七十年代起,全球政府慢慢講求發展不能只顧及國內生產總值,還要保護環境。不過,我們對化石燃料依賴已久,除了污染問題,更要解決影響人類存亡的全球暖化。
中國環保政策積極進取
多國政府承認脫碳化有迫切性,政策也開始轉向,中國率先推出政策改革國內的能源、工業、運輸和農業界別,並經過多次試行後,正式成立國家級碳排放交易計劃,憑大型計劃修復受到威脅的生態系統,以適應極端天氣,減低破壞。總括而言,中國的政策在全球可謂是最進取的。
中國政府正推動企業善用能源和資源,作為世界工廠推行循環經濟,減少浪費資源,務求追上如日本和德國等地出色的能源效益表現。
有關當局會繼續推出政策,追求更高環境標準,而在中國營運的企業相信會受到影響。港府應率先配合有關政策,這也是香港後任特首李家超班子的重要任務。
本地和內地已有企業聘請顧問公司量度環境足跡,包括碳和污染物排放,以及廢料製造量等,以掌握排放量和廢物量等基本數據,並以此訂立減排減廢的目標和時間表,以提升企業表現。
環境基線評估已迅速成為兩地企業必做的工作,未接觸過的企業或會覺得難以入手,但由於環境足跡屬計量性質,這工作是可持續發展中較簡單的環節。
盡快進行環境足跡評估
今天,國際投資者均期望看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計劃,為此,我們鼓勵企業應盡快進行環境足跡的評估工作。其次,香港計劃於2023年推出都市固體廢物收費計劃,為企業製造強大誘因計算廢料量,以便制訂減廢計劃、減少支出。因此,企業亦應把廢物審計納入計算之中。
碳排放計算除了包括企業活動造成的直接排放外,還有能源用量以及貨品和服務在生命周期內製造的排放,例如第三方船運、商務出差和顧客使用企業產品時的排放等等。
雖然看似複雜,但專業顧問公司懂得如何計算,而企業的挑戰在於需要與持份者徹底了解供求鏈相關的資訊,以找出減少碳排放的方法。
近來,企業也正在了解用購買碳信用額來抵消碳排放的方法,然而,企業應優先考慮如何減排,而非購買信用額。
另外,由於工業和商業的排放密不可分,兩者應攜手合作,取得雙贏。就釋放有關潛力,企業需持續與各方合作,而工商業協會在這方面則扮演了重要角色。
這些會員制協會現時十分關注ESG,可成各大企業共同學習和提供培訓的平台。
香港已承諾於2050年達成碳中和,而中國則承諾於2030年和2060年分別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共同創新即共同向前,政府也需參與其中,訂立良好政策,提供誘因和抑制措施,引領香港向減碳目標邁進。
企業須重視社會影響
企業逐漸關注ESG的社會影響,管理人員都想知道自己在這方面的角色。大家都知道企業須遵守法律,但更出色的企業甚至會出資提供員工培訓。
採購產品時,企業應確保承辦商遵守法律,不會剝削員工。企業社會責任(CSR)指企業要關注供應鏈,確保承辦商有商業道德,即公平貿易和有道德採購背後的理念。
此外,很多企業都會作出各種社會善舉,如清潔海灘活動、上門送餐、以企業名義捐款等。這些行動固然值得讚揚,但假如能進一步加入ESG的「環境」元素,反而會製造更多正面的「社會」影響。舉例而言,辦公大樓業主可進行翻新,提升環境表現外,更能同時為使用者改善室內空氣素質和通風、減少噪音,營造更舒適的環境。
雖然現時尚未流行收集處所用戶的使用者感受,但企業可開始考慮如何為改善員工健康,從而提升效率和福祉而作出努力。要取得這些數據,企業要設立相關的追蹤和量度系統。假以時日,公司必能看得見成效。
CSR和ESG有很多共通點,兩者都着重企業應更主動地為社會和環境造就更大的利益,但兩者的主要分別是,CSR是屬於商業的操作模式,而ESG則是投資者作出決策時所考慮的條件。
就ESG的管治,企業當然要妥善遵守有關法律。由於政府和規管機構正作出影響企業長遠利益的改變,ESG已成為決策者的討論議題。
多元化管治開拓市場
多元化管治是另一個熱門話題,全世界都在鼓勵讓更多女士成為企業決策者。2020年,三分之一的香港上市企業只有男性董事。香港交易所正推動要求所有上市企業在2025年前,必須包含有至少一名女性董事。在營運角度而言,女性可擴闊企業的思考角度,有助開拓市場。
另外,年齡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企業須聽取不同世代人士的觀點,引入年輕董事,加深對新一代想法的了解。而且,當企業有地區性或全球生意,自然也會引入不同文化背景的董事。
ESG、CSR和董事多元化反映可持續發展逐漸備受重視,很多行業對這些技巧有極大需求。我們都需要為配合新的企業發展而學習新的技巧。
企業本身當然需要獲取盈利,但營運策略不僅需要注意股東利益,更要審視對地球和持份者的影響。
惡劣環境和社會衝突都會損害經濟以至長遠營商環境,在全球大趨勢下,香港也不能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