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提前上樓無助解決土地問題

如何「強化政府治理能力」、「提升香港競爭力」以及「建立關愛社會」?候任特首似乎未有太多着墨。不過,他在土地及房屋供應方面如何「提速、提效、提量」就提出一些較具體的措施。

問問大家一個問題:假設小明每月都入不敷出,在「長期糧尾」的情況下,他向老闆提議將下月的薪水先行發放,那麼在「未打工,先出糧」的「計劃」下,小明「輪候出糧」的時間是否就可以縮短一個月了?

對理財稍有認識的都會知道,除非小明一早決意「走數」,否則在他的總收入不變的情況下,他的入不敷出情況其實並沒有改善。

加強政府管治着墨不深

同樣地,候任特首李家超提出的房屋政策,是否能夠改善本地土地及房屋供應問題,我十分有疑問。在當選前這位候任特首發表的政綱列出四大綱領:

1)  強化政府治理能力;
2) 土地及房屋供應方面,要提速、提效、提量;
3) 提升香港競爭力,強調持續發展;以及
4) 建立關愛社會,重視青年發展。

如何「強化政府治理能力」、「提升香港競爭力」以及「建立關愛社會」?候任特首似乎未有太多着墨。不過,他在土地及房屋供應方面如何「提速、提效、提量」就提出一些較具體的措施,其中他在簡介會上提出「公屋提前上樓計劃」,「意思是就算公屋項目配套未完成落成,亦會提早安排入住,期望從中縮短輪候時間大約一年。該計劃針對個別建設中的公屋項目,例如該屋邨已有1至2棟大廈落成,即使附近配套未到位,仍會批准安排入住,期望讓輪候租戶有所選擇。」

土地供應不變無改問題

先不理會在「附近配套未到位」的情況下住戶「衣食住行」如何解決,但在土地和房屋(公屋和私樓)供應總量不變的情況下,本地樓市整體供不應求的情況其實並沒有任何改善。

要如何解決本地的土地問題?哈佛的Edward Glaeser多年來分析美國各地房屋供應的研究發現,樓價遠高於建築成本的一些沿海大城市,主要是「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所致。管制導致的規劃稅,每方呎可達7美元之高!換句話說,與其為公屋上樓打破限制,倒不如為歷來政府訂下的土地規劃管制拆牆鬆綁。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梁天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