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吳嬋霞女士是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大半生致力兒童文學創作和研究,早於上世紀70年代開始參與兒童文學工作,80年代初更與何紫等友人創立「香港兒童文藝協會」,積極舉辦學術交流會和寫作比賽,對推動香港兒童文學發展建樹良多。是次應何紫女兒何紫薇及文學研究者沈舒的訪問,暢談40年前投身兒童文學工作的時光,並回憶與文友何紫共事的點點滴滴。
訪問日期:2020年6月24日
嚴:嚴吳嬋霞;何:何紫薇;沈:沈舒
遊學英美 籌劃兒童雜誌
何:嚴太曾於1970年至1978年間遊學英、美,在美國期間協助創辦《兒童月刊》,請問這是一份怎樣的月刊?請你談談籌劃經過。
嚴:1970年我跟隨丈夫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進修。有一天,我在大學圖書館讀到台灣《中央日報》的一則新聞,一班留學美國的台灣學生正在發起創辦《兒童月刊》,他們覺得台灣的小朋友缺乏兒童讀物,希望為台灣本地兒童辦一份有益的雜誌。
我因為酷愛兒童文學,讀了這則新聞後,便毛遂自薦參與他們的志願工作。於是我便加入《兒童月刊》發起人的行列,與一群留美學生積極籌劃,在美國發起募捐運動和徵募文稿,並配合台灣當地熱心兒童教育的青年朋友,一起籌辦這份雜誌。
終於《兒童月刊》的零期試刊號於1972年2月1日在台灣出版,是一份免費的兒童文學雜誌,封面標榜「中國的、健康的、快樂的」,我們希望《兒童月刊》能帶頭提倡創作有中國特色的兒童文學,每期贈送給台灣的小學、圖書館、育幼院,尤其是貧苦兒童。
我們一班留學生合作非常愉快,大家不為名利,只為兒童做有意義的事。當時《兒童月刊》最急切需要的是經費,因它不是牟利刊物,於是我想出組織中國留學生到街頭義賣春卷籌款,我們買來大量材料自製春卷,大夥兒弄得一屋油煙,忙完一整天,翌日便穿上漂亮的漢服去推銷春卷。此活動很成功,每次都為《兒童月刊》帶來進賬,還獲得媒體關注,登上美國當地的報紙。
何:嚴太後來由美國去到英國,當時你進修的是什麼課程?
嚴:當時我丈夫從事的學術研究需要在英、美的大學兩邊走,而我在1972年進入英國倫敦一間大學(即現今University of North London)修讀圖書館學及兒童文學課程,遇上一位很好的老師Brian Alderson,他是英美兒童文學評論家,跟他學習令我獲益良多。
同時我在英、美的8年間,走訪多間著名大學的圖書館例如:牛津、劍橋、美國國會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等,搜集了許多關於中國兒童文學的資料,抄錄資料卡片逾千張,成為我日後寫作論文《魯迅與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的參考資料[1]。總結這8年的遊學生活,收穫非常豐富,對於那時年青的我,確實是很寶貴的人生經驗。
暴力色情泛濫 萌生兒協工作
沈:嚴太1978年回港後,住在般咸道,鄰近何紫開辦的山邊公司,請問你與何紫是怎樣認識的?
嚴:1978年我們帶同兒子回到香港,當時住在般咸道,丈夫在香港大學做研究工作,平日有空便帶兒子在般咸道散步,兒子每經過店舖,總愛揮手跟店內的人打招呼,當走到山邊公司時,他特別喜歡店內那位肥伯伯,這樣其實是我兒子首先認識何紫。
後來,丈夫與何紫閒聊,知道何紫熱衷兒童文學,於是丈夫回家告訴我,山邊公司的老闆何紫從事兒童文學工作,還說何紫想團結一些喜愛兒童文學的人做些事。一個周末,我帶着兒子去山邊公司認識何紫,他個性平易近人,熱情和健談,總是笑瞇瞇的,從此我們一家與他成為朋友。
何:後來,嚴太如何與何紫及其他友人發起成立「香港兒童文藝協會」(兒協)?請談談籌備經過。
嚴: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密切關係,香港70年代市面上充斥着暴力與色情的「公仔書」,何紫留意到這現象,他把那些「公仔書」給我看,內容不堪入目,嚴重影響少年兒童的心智。當時香港小童群益會等團體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不良刊物蠶食孩子的心靈,呼籲社會大眾關注少年兒童的精神生活。
1981年1月31日,我和何紫、阿濃、韋惠英、陳淑安等參加在香港大學舉行的「展望80年代的香港兒童」研討會,由第8屆青年文學獎主辦,當日會議的討論氣氛熱烈,會後大家都覺得有需要為香港的兒童文化藝術做建設性的工作,於是由何紫牽頭,發起組織一個專業的團體,把關心兒童成長的文藝工作者團結起來。
最初,我們討論這團體的宗旨時,認為不單是推動兒童文學,還有兒童藝術,因當時的少年兒童生活缺乏文化藝術活動,於是我們聯絡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包括兒童美術、音樂、舞蹈、影視、出版、寫作、教育、社工等等,徵詢他們的意見,並把這個會暫名為「香港兒童文藝沙龍會」。
1981年4月10日,我們用4位發起人的名義(何紫、阿濃、韋惠英和我),發信邀請關心兒童的專業人士參與籌建工作,得到熱烈的回應,參與者縱使來自不同界別,但服務焦點都是兒童,大家齊心一致,經過多次會議討論,集思廣益,終於在1981年11月11日正式註冊成立非牟利組織「香港兒童文藝協會」。創會後,加入的會員愈來愈多,我們的隊伍漸漸壯大起來。
沈:嚴太回顧籌建兒協的過程中,有哪些難忘的印象?
嚴:籌辦兒協的過程充滿喜樂,我們一班人都很單純、富童心,不為個人名利,同心為兒童服務,大家士氣如虹,貢獻專長。我們每次開會的氣氛都很愉快,最初的小組會議地點在何紫家,後來人數漸多,我們改去茶樓開會。何紫饞嘴,每次上茶樓都吃很多,給我深刻的印象。
記得某次開會,何紫開懷地吃叉燒包,吃得津津有味,我看見吃的人很開心,想像這個叉燒包也一定很快樂了,觸發起我寫作的靈感,後來我寫了一首童詩〈一個快樂的叉燒包〉[2]。 總之,那段日子我們過得很快樂,一班志同道合的發燒友,心中都有一團火,熱心地為兒童做事。
首創兒童文學節 參與者反應熱烈
何:兒協於80年代舉辦多項大型活動,成績斐然,嚴太對於你有份參與舉辦的活動有什麼回憶?
嚴:兒協創會初期,何紫當選第一和第二屆會長,那時是1981至1985年,期間我擔任義務秘書。到1986至1989年,我當選第三和第四屆會長。兒協成立的首10年,我們舉辦了許多創新的兒童文化藝術活動,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力,引起公眾關注,同時得到社會知名人士支持。
譬如,我們為大型活動「八三香港兒童文學節」籌募經費,在香港導演單慧珠的協助下,我們於1982年7月舉辦電影欣賞會,首映日本電影《亂世童真》,在中環娛樂戲院上映,我們還請來這齣電影的日本導演齋藤貞郎出席及講話,觀眾反應熱烈。
「八三香港兒童文學節」於1983年3月至7月正式舉行,歷時5個月之久,期間邀請中國、香港、台灣兒童文學作家及插畫家作專題演講,例如中國有任溶溶,香港有劉惠瓊和羅冠樵,台灣有林良、謝武彰和鄭明進等,還有舉辦兒童小說創作獎、海報設計比賽、中學生座談會、兒童圖書博覽會等,並發起「一人一篇運動」,呼籲香港寫作人為小朋友撰文,結果我們收到50多篇來稿,將其輯印成書,於1984年12月出版單行本《給小朋友的禮物》[3]。
推動國際交流 建立良好聲譽
兒協早期在中港兩地及國際間的兒童文學交流上,做了很多工作。1987年4月,兒協代表往中國上海出席「首屆滬港兒童文學交流會」,主辦單位是中國福利會兒童時代社和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兒協10位代表獲主辦方免費招待食宿,當時我擔任會長,我們10位代表都有任務,各人負責發表演講或分享經驗,介紹香港的兒童文學、兒童插畫、兒童圖書館等等,同行還有7位自費參加的兒協會員。
我們獲安排參觀上海市少年兒童圖書館、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等,接待我們的有上海兒童文學作家陳伯吹、任溶溶和張錫昌等。此外,同年8月,我們在香港舉辦了一次港美兒童文學交流會,接待一團從美國來的兒童文學界及圖書館專業人士,那時他們剛從中國考察後來港,短暫逗留3天,希望與香港的兒童文學工作者認識和交流,當時兒協是代表香港兒童文化藝術界的民間組織,在海內外都有良好的聲譽,這次聚會受到美國來賓的重視,他們後來回國還寫了一篇報道刊登在USBBY(The United States Board on Books for Young People,美國少年兒童讀物委員會)的會訊內[4]。
兩年後,我們在香港組織另一次「兒童文學研討會」,這次規模更大,而且是國際性的,具有歷史意義。研討會由兒協與香港作家聯誼會合辦,於1989年3月24及25日舉行,為期兩天,有專題演講及小組討論,讓與會者有深入的交流。
參加的除了有香港兒童文學作家、編輯、畫家、出版人、教師、圖書館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外,還有來自中國、台灣、菲律賓、美國等地的同行,例如來自上海的陳伯吹、廣州的黃慶雲、台灣的林煥彰等,最矚目的是國際知名的英國兒童文學作家Roald Dahl(羅爾德•達爾)親臨分享。當時我寫信邀請Roald Dahl,說自己是他的忠實讀者,將在會上發表研究他作品的論文,我還告訴他陳伯吹等中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也會出席,希望屆時研討會上”East meets West”,中西的兒童文學巨匠可以見面交流。
遺憾的是研討會當日,6位原定發言的上海代表包括陳伯吹、張錫昌等人,因簽證問題來不及抵港出席,他們的論文需由別人代為宣讀。最後,他們在研討會結束之後幾天才抵達香港,我們兒協理事和一眾會員在灣仔華美達軒酒店設宴,熱烈歡迎他們。(待續)
注:
[1] 嚴吳嬋霞《魯迅與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香港:中華教育,2020年。
[2] 嚴吳嬋霞《一個快樂的叉燒包》,香港: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3] 縵怡…[等]《給小朋友的禮物》,香港:香港兒童文藝協會,1984年。
[4] Mary Jo Stephens, “The Hong Kong Children’s Arts Society”, Newsletter Volume XIII. No.1, The United States Board on Books for Young People, Inc. (USBBY), Spring 1988.
本訪問稿經嚴吳嬋霞女士審閱定稿。
嚴吳嬋霞訪談記 2-1
受訪者簡介:
嚴吳嬋霞於香港出生,羅富國師範學院畢業,1970至1978年間遊學英、美,修讀兒童文學及圖書館學。曾任中學語文教師、恒生商學書院(現稱香港恒生大學)創院圖書館館長,1981年與何紫等共同創立了香港兒童文藝協會,並於1985至1989年間擔任會長。1995至2004年擔任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及山邊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總編輯。1997至2008年應香港貿易發展局邀請擔任香港書展「兒童天地」籌委會主席。創作及翻譯作品百多種,包括兒童文學作品《大雨嘩啦啦》、《姓鄧的樹》、《奇異的種子》、《小青蛙愛靜坐》、《小青蛙愛尋寶》等,散文著作《蓮瞳集》及學術著作《魯迅與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等。曾多次獲得中國內地及香港的重要文學獎項,包括:中國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冰心兒童圖書獎、上海好童書獎、香港出版雙年獎等。
「何紫和那時代的人物」訪談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