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看人民幣貶值

我不是局長,不用強調人民幣升值對香港好、貶值又對香港好。貶值下,首當其衝的將是旅遊業,但旅遊業佔香港的經濟比重低,對香港整體的影響其實不大⋯⋯
朋友在大學教中國宏觀經濟。最近人民幣貶值,我有些不明白地方,於是上門求教。
 

人民幣三個匯率的關係

 
我:當我幾歲大時,內地有一幣二率(人民幣和外匯券),今天人民幣有三個匯率。一個是中國人民銀行中間價(central parity)匯率,一個是內地在岸匯率(代號CNY),一個是香港離岸匯率(代號CNH)。3個匯率,絕少一樣。3者之間有何關係?
 
朋友:中間價是官方訂下,其實每天微調,改變太小不成為新聞。只是上周突由周一的一美元兌6.1162人民幣,貶值至周二的6.2298,之後兩日再貶至6.3306和6.401,這樣巨大變動非常罕見。
 
我:中間價的作用,是否在為市場提供一個「參考」?內地的在岸匯率,每日就只能在固定的「浮動區間」內上落。由2012年起,區間由上落0.5%,升至1%,到了2014年再升至2%。即是說,在岸匯率只能慢慢偏離官方的中間價。
 

離岸市場匯率的預測能力

 
朋友:中間價和在岸匯率之間的關係不容易搞清楚。我們可以將在岸匯率看成由市場供求決定,而中間價是跟隨市場情況而變動。但人行亦可以隨時下命令,透過內地銀行體系干預內地人民幣市場,令在岸匯率不偏離中間價太遠。可以說,一個直接一個間接,兩個匯率同受人行操控。
 
我:以香港為基地的離岸市場,既沒有資本管制,又沒有浮動區間限制,其匯率就更能反映市場情況吧?我記得有一項經濟學研究,指出隨着近年離岸市場規模漸大,離岸匯率愈來愈有預測在岸匯率和中間價的能力。即是說,觀察離岸匯率的走勢,可以預示內地匯率政策的走向。一個合理的解釋,是離岸匯率反映了市場的供求,人行決定中間價時會參考,所以有跟隨離岸匯率上落的現象。
 

跌完又跌不利人行信譽

 
朋友:根據這個看法,離岸匯率現在比其他兩個匯率都要低,是市場預期人民幣會持續貶值。
 
我:講開預期,我有點不明白今次人行的舉動。中間價一向緩慢移動,近幾個月還在輕微升值,現在忽然倒轉大幅貶值,難免令市場混亂。先有「一次性」的講法,之後多跌兩日,亦不利人行的信譽。投資者會猜測,到底有什麼爆炸性消息、數據,會令人行作出如此激烈的行動。見中間價跌完又跌,又會製造繼續有得跌的預期。
 

貶值助出口論的漏洞

 
朋友:中間價跟離岸匯率分離已經一段時間,而中國經濟減速也不是新聞,講了好幾年,今次貶值,是為了有助中國出口之說有點說不過去。若然貶值是為了救經濟,合理的做法,是在一兩年前慢慢讓人民幣貶值至今,而非突然之間大幅改變中間價。
 
我:就算中國的其他競爭對手的幣值不變,貨幣貶值也不一定會立刻鼓勵出口,要看入口國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彈性。舉一個例子,我一向從馬來西亞入口貨品,現在中國的同類貨品減價,基於各種原因(如消費習慣、預期馬來西亞貨幣會跟隨貶值等等),我不會立刻轉用中國貨。今次的貶值,幫助出口不會在短期見效。
 

對香港的各方面影響

 
朋友:另一點,是內地企業借貸貨幣的分布。如果企業的債項是以港元或者美元計算,今次人民幣貶值,是一個不小的衝擊。這類數據不容易找到,故其中一個辦法,是看貶值時那些股票跌得勁,但這只限於上市公司。講完內地,這次人民幣貶值對香港又有什麼影響?
 
我:我不是局長,不用強調人民幣升值對香港好、貶值又對香港好(至於外國貨幣的上落,則要密切注視風險,上落都係唔好)。貶值下,首當其衝的將是旅遊業,但旅遊業佔香港的經濟比重低,對香港整體的影響其實不大。如果貶值有助中國出口的話,香港的物流業當然會受惠。
 
至於內地資金逃避貶值,來到香港買樓一說,我則不同意。預期貶值要避險的方法其實很多,在香港開個港元或者美元戶口即可,不一定要作買樓這樣流動性低、又要面對各種「辣招」的投資。
 

銀行業受挫最大

 
朋友:我認為最有趣的影響不在於實體經濟。過去預期人民幣會升值,令大量港人開始做人民幣存款。據金管局的數據顯示,短短5年,目前在港的人民幣存款,就由不夠1,000億元人民幣,升至超過10,000億元人民幣(當中包括個人和公司戶口)。
 
試想一想,10,000億元人民幣存款的生意,是如何巨大,既需要不少推銷員,銀行從中取利亦不少。如今匯率大轉向,升值預期消失於無形,這筆大生意將會大受影響,對本地的銀行和有關的從業員來說,是壞消息。
 
我:吹下水又寫成了兩篇專欄文章,多謝幫忙!講完人民幣,是時候輕鬆一下。聽講你去完蘇格蘭,買咗兩支香港找不到的威士忌⋯⋯
 
朋友:咁稿費點計先?

 

原文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轉載。

曾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