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樂:重建香港建議須理性 忌只顧「政治表演」

香港社會並不經常做全面的檢討,錯過了這個窗口,便很難再找到機會為社會把脈,由安老服務、醫療系統,以至如何振興經濟、改善施政,找出問題根源,對症下藥,才能規劃未來。

第6屆行政長官選舉將於5月8日舉行,正值香港「由亂及治」的當下,環境一轉,熱門話題便變成了「重建香港」。

教育大學香港社會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教授最近在《明報》撰文,坦言香港社會習慣了「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想法和處事方式,鮮有大型、全面、有系統的分析、檢討和規劃。

姿態多於實際  既有秩序不變

他指出,以往香港的檢討,「多屬發生事故之後的回應,往往過於事件性和技術性,針對程序和手段的改良,而較少會在大方向上重新探索。加上政府本身亦一直強調以行政管理的進路來處理面前的種種挑戰,避開由於價值取向、判斷而產生的不必要干預,這亦會令檢討與討論的範圍局限於既定框框之內,較少有突破性的重新定位」。

不過,社會各界、各種利益群體也樂於延續行之有效的既有秩序,呂大樂指出「他們所提出的所謂檢討、總結、追究,亦經常只是姿勢多於實際。如此這般,所謂檢討、重新規劃,多走不出現有的行政框架」。

港府素來強調行政管理,避開價值取向及判斷,令檢討與討論的範圍局限於既定框框之內。(亞新社)
港府素來強調行政管理,避開價值取向及判斷,令檢討與討論的範圍局限於既定框框之內。(亞新社)

尋找發洩機會  檢討勢變聲討

呂大樂坦言,過去3年,香港發生了太多事情,現時民間瀰漫的情緒,是「真係好唔掂」。他相信,社會上很快便會出現聲聲討回公道、追究責任的場面。且由於這次政府換屆,並不牽涉領導連任,只要一聲開始,批評便會來自四方八面,「絕不手軟」。

無論將來會不會有抗疫檢討委員會,他相信,某種形式的回顧、檢討、譴責、追究,一定會發生。主要的分別是由立法會議員倡議,還是由其他團體發動而已。

呂大樂強調,怎樣檢討和規劃未來,應該嚴肅對待,認真進行,而不是藉此尋找發洩或爭取表現的機會。他指出,香港社會並不經常做全面的檢討,錯過了這個窗口,便很難再找到機會為社會把脈,由安老服務、醫療系統,以至如何振興經濟、改善施政,找出問題根源,對症下藥,才能規劃未來。

他指出,關於重建香港的意見,已陸續有人提出,當中不乏好建議,如何將不同建議好好整理,並且制訂一個議程,這才是更重要的考慮。下屆特區政府要擔心的,不是社會缺乏回應,又或者沒有意見,而是民間期望太高,如何管理好期望,將會是考驗之一。

下屆特區政府需要管理市民的期望。(Shutterstock)
下屆特區政府需要管理市民的期望。(Shutterstock)

連人帶水倒掉  必定矯枉過正

呂大樂認為,更重要的是在檢討過程中,切忌「連人帶水都潑出去」,造成矯枉過正的現象。他指出,過去一段日子裏,一眾「意見領袖」早已熱身,只要機會來臨,一定不留餘地,狠狠批判。「但是,吹起批判風之後,如何保持理性、講道理,這是修養,同時也決定於目光、視野」。

他強調,大家討厭僵化的、官僚主義的組織,但這不等於重視程序、強調分工有問題;政府應對危機表現欠佳,但這不等於政務官一無是處;考慮國際標準不應太過死板,又或者其實應該同時參考其他指引,但這也不等於可以輕易抹煞某些標準、規範的價值。

嚴肅對待問題  才能走出困局

呂大樂預期,在未來的日子裏,將會聽到很多強烈的意見,每一位發言人的必定聲言「對事不對人」,然後就破口大罵。「某種政治表演,在所難免」。問題是重建香港是一個需要嚴肅對待的議題,而要協助香港走出困局,開拓未來,實在有太多議題需要研究、檢討,然後再出發。

「政府在發展經濟上有何新的角色?重新制訂社會福利政策時,有何考慮?在區域融合的過程中,香港可以主動做些什麼?疫情過後,發展旅遊、酒店、零售的方向,依舊是一模一樣嗎?……題目很多,只怕特區政府無法接招。但怎樣的檢討才會是有益、有建設性,這是需要注意的。」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