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8月初,程翔於《明報》登出〈中共從幕後走到台前——從《人民日報》社論談起〉一文,表達對於港大陳文敏委任風波的見解。8月15日,彭泓基刊登文章〈與程翔兄論正義,攜手救救港大〉回應。而後程翔又登〈怎樣明德?如何格物?與建制派校友商榷〉一文發表意見,今彭泓基再作回應。)
8月20日在《信報》論壇上(註1),程翔兄發表了〈怎樣明德?如何格物?與建制派校友商榷〉一文。指責對「建制派校友」為「氣稟所拘」、「物欲所蔽」,是以「有時而昏」等紜紜!鴻文剛刊出,已有校友傳來,問我如何回應?閱畢,不明所謂「建制派校友」是誰?希望不是指我們「支持十大院長聲明校友組」。若然,則有扣帽子之嫌。葉建源兄等亦以「等埋首副校友組」稱呼。 凡經過文革洗禮的,都知道扣帽子的伎倆與禍害,君子不屑為也!若真要把我們標籤,那就乾脆叫我們是「守護母校派」好了!若不是寫給我們的,我也嘗試在此回應一下。佔中以後,社會極度撕裂,昔日相濡以沫,守望相助的獅子山下情懷不再,人們的價值觀混淆,是非顛倒,一切從陰謀論出發,常以「二元價值觀」來批判, 不同政見者,非友即敵,令人痛心。大家都是愛護香港大學的校友,分什麼建制或非建制?黃與藍?這世界,本來就是五彩繽紛的,為何只有兩種顏色?
「明德格物」與儒家精神
程翔兄提出的「明德格物」與「三綱」(註2)、「八條目」(註3),是儒家的基石,是每一個中國人道德與行為標準的始點,也是立身處世與做人的基本道理。所謂「明德格物」與「正心」,皆藴涵著客觀理性、不偏不倚、兼容並包的精神。而更重要的,是要參透儒家的精粹。 中國文化認為「天道遠而人道爾」,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重人倫、內心修養與自律,內聖而後外王。若有紛爭,重以理服人,以和為貴,盡力以協商的方式解決,減少人為的禍害。所以《孫子兵法》主張「不戰而屈人之兵」,絕不鼓勵屠城和殺戮。而西方文化,則以宗教信仰與外在法律為重,堅持人權和個人意志,喜以武力鬥爭(包括少數服從多數)來解決紛爭,兩者有顯著的分野。
道是自然規律與萬物的本源,與西方基督文化的「上帝的旨意」,有異曲同工之義。因此道德就是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凡合乎這種標準的行為,就是德和善。倫理就是人與人相處的規範。缺乏倫理道德,人們就會自以為是、為所欲為,天下大亂。這也是現今社會的動亂之源。中華文化最精微之處,就是要教如何做人,做一個懂得善德之人!一切行為,講求合情合理合法。這與是否受過高深教育,是兩回事。尤其是今天香港的教育,倫理道德已不再被重視,是以導致人們的思想是非混淆。
上天有好生之德,而生的表現,就在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每個人天生的稟賦都不同,因此人們要享有安寧的生活,和諧相處,就需要有一套相互認同的行為規範,這就是禮。「禮之用,和為貴」。以仁為出發點,用愛心去與人相處、珍惜萬物,就會得到安寧與和諧。禮是人與人間相處之道,包括長幼有序、尊卑有分、貴賤有等、各安其分、各盡其責等基本原則。再加上五倫(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隨、上敬下忠、朋友互信)合情合理的人際關係,才能建立和諧社會。而其中更包含了謹謙讓、博胸襟、自尊尊人、愛己愛人、守本分、盡責任、知進取、守法度、務實際、重誠信等德性。所謂和並非和稀泥,而是相互尊重,以禮相待,求同存異。人若缺乏了仁與禮,就會不擇手段,天下大亂。明乎此,就可以開展理性的討論,回應程翔兄的問題。
一、對待7.28 學生衝擊校委會
從媒體當天的報道,學生們(連同校外身份不明人士)蠻強闖入議會,隨意高聲指罵呼喝,衝擊、禁止委會們離開,並以「可恥」來辱罵委員。姑勿論是否違法,已很明顯地缺乏愛心和尊重,違反仁與禮的原則。雖未必違法,但這已構成應被譴責的行為。為什麼香港最高學府會發生這樣的行為表現,當然有它的原因。打個比方,若我很不喜歡一個人,是否可以隨意打他、罵他?是否應有比較文明的方法去解決紛爭?我們都很痛愛年輕人,他們是未來社會的棟樑,但慈母出敗兒,這是最簡單的育兒之道。要培育菁英成才,必須適度,不能枉縱,無法無天。
何為「可恥」?
也許有些人認為「可恥」並非粗言穢語。若我們深入分析一下,就知道「可恥」的意義。所謂恥,就是羞恥。為什麼會羞?羞就是不敢見人,因為違反了倫理道德,做了不應做的事,在群體中無面目見人。這些可恥之人,沒有尊嚴,人皆可罵之。但若一個人沒有違反任何倫理道德,卻被人罵可恥,則罵人可恥之人,就是違反了倫理道德中仁與禮的規範,他才是可恥的人。是以不知可恥之意而罵人可恥,自己就是可恥!
二、在對待暴力問題上的雙重標準
不論顯忍,暴力就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別人的身上的一種力量。人生必須面對無形的壓力,一旦過了分、不合理,就成為暴力。每個人所感受到的隱性暴力都會不同,但有形的暴力則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才有清晰的法律規條,避免人們受到傷害。若當時學生因隱形暴力而義憤填膺,為什麼別人感受不到?這可能是價值觀與認知的問題,因為外間的人們並不知悉、也感受不到校園內的隱形暴力。但學生們文革式的批鬥(程翔先生語),無論在電視與媒體上,都有詳盡的報道。他們還年輕,很理解他們的赤子之心與追求理想的熱誠,但一切行為,都應有是非對錯準則的,不能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顯性暴力若不予譴責,情理法皆不合。
三、在政黨介入或校外勢力的問題上裝作無知
關注組內有政黨背景的校友,尤其是提出動議者多為泛民,其中更有多位知名度極高的立法局議員及黨員。大家皆愛護母校,本無可厚非,但在現時的形勢下,尤其是在佔中與7.28之後,鑑於過去的表現,難怪別人有感性或恐懼的臆測,是否有政黨介入?經去年一役,香港社會經已撕裂。在「守護母校」的聲明中,清楚闡明呼籲政治離開母校,這固然是包括一切政黨及中外勢力,絕非只針對泛民。稍有社會經驗與政治意識的港人,都知道現在國際形勢微妙,香港是各國勢力聚焦之處,其間錯綜複雜,不言而喻。無論我們怎樣呼籲,它早已潛在,揮之不去。大家只能盡力,希望不太過份而已。
四、關於解決危機的方案
守護母校組的建議,是維護「學術自由、院校自決」與及譴責學生的不當行為。若以此為原則,指令校委會要30天解決並需以書面解釋,這不是一種壓力和干擾是什麼?我們尊重校委會,建議給他們空間與自決的機會,就是符合仁與禮,愛己愛人、守法度、博胸襟、務實際、自尊尊人的表現。以他們豐富的經驗和學養、德高望重的誠信,他們應有處理危機的能力。暴力衝闖,能解決問題嗎?我也同意,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校委會是肇事之端,解鈴還需繫鈴人,理應解釋事件的來龍去脈,所以也贊成盡快決定,但不贊成有附加條件。在愛護與尊重(仁禮)的原則下,且先給他們一點空間與尊嚴,處理一些非外人能了解的內部矛盾,然後再解決紛爭,而不是在壓力下就範。
五、指責建制派校友氣稟所拘、物欲所蔽,有時而昏
所謂「氣稟所拘」就是為氣度、胸襟與學識所限。有學位並不等於有學問,有學識並不等同有智慧。智就是明白一切事物的現象;慧是了解一切事理。有智慧,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抉擇。其中包括了必須客觀地擺事實、講道理、加上調查研究、分析綜合,方能作出理性的判斷。正因如此,守護母校組才強調「學術自由、院校自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一個組織都有盤根錯節的關係和歷史,局外人難以完全了解,希望大家心平氣和,兼容並包,讓校委會多點空間,讓大家冷靜,就是「氣稟大度」的表現,而不是用帶着脅逼的氣勢去指令與要求。不明事相、不辨事理,就自以為是,隨意指令別人,這正是「氣稟所拘」的現象,加上「有時而昏」,因而強行亂闖。
所謂「物欲所蔽」就是為利益所蒙蔽。隱含着「有利益收受之嫌」。如述,守護母校組的成員,大多已過耳順之年,一切名利,早已看透,正是安度晚年、頤養天年之時,何能為「物欲所蔽」?其理不辨自明。相識數十載,知我者莫若兄,相信程翔兄很明白,我們絕非追名逐利之輩。如何能忍心指控這些知交摯友是無知與為物欲所蔽?
六、關於守護大學核心價值
程翔兄指出中國共產黨這數十年來對大學與學術的摧毀,對這段歷史,我感同身受。對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的政治、歷史和哲學等方面的學養,我們的組員中,相信不一定會比程翔兄少。歸根結柢,假若心結是反共和恐共,乾脆就在這方面下工夫好了, 何獨「偏偏選中我」(指母校)?凡事不能捨本逐末,我尊重堅持自己的信念的志士,但祈望不要在我們的母校上實驗。這社會上令人憤怒不安的事情太多了,是否應有輕重緩急之分?香港的社會問題眾多,為何獨選港大入手?這是否也是雙重標準的現象?
希望以上的回應,能讓程翔兄稍以悉懷。自佔中以後,香港已不一樣。7.28後的母校,聲譽掃地,更令人悲痛。若處理不善,9.1大會更可能進一步撕裂了原來和氣一團、以母校為榮的校友,衷心祈方各方臨崖勒馬,讓母校恢復寧靜與和平。什麼時候?我們可以放下歧見,再歡聚一堂,重拾昔日赤子至誠的友誼?平心靜氣地聆聽和接受對方的思維與感悟?是所至盼。
註:
(1)「怎樣明德?如何格物?與建制派校友商榷」,2015年8月20日《信報論壇》。網址:forum.hkej.com/node/125136
(2)「三綱」: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於至善。
(3)「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