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文青的油印刊物

香港60、70年代,「文社」浪潮風起雲湧,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化精英,其中不少日後成為著名詩人、作家、文學批評家。他們很多都經歷過文社草創時期的「油印」年代。

1953年1月,香港戰後第一個本土文社成立,它就是何源清發起的「文生文學研究社」(簡稱文生社),唐文標和岑崑南(崑南)都是文生社早期的社員。之後,不同組合的文社陸續出現,至60年代中後期文社風潮大盛,參加文社的文藝青年競相發表文章和出版刊物,這時期的文社刊物幾乎全是油印本,我稱之為「油印年代」。

何源清創建香港戰後本土第一個文社,每次開會過程都有詳細記錄。
何源清創建香港戰後本土第一個文社,每次開會過程都有詳細記錄。

60年代香港社會整體貧窮,年輕人為主的文社負擔不起印刷廠的鉛印費用,如果要印製會刊或文集,只能靠社員自己動手油印。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油印是什麼一回事,根據「老文青」許定銘提供的資料,油印的工具是白紙、金屬板(一般是鋼板)、蠟紙、針筆、軟膠掃和油墨。

過程是:把蠟紙擺放在有極幼細橫直坑紋的金屬板上,然後用針筆在蠟紙上一筆一劃的寫字或繪圖。文章寫好了,把蠟紙壓在白紙上,然後將小量油墨傾倒到蠟紙上,用軟膠掃抹一遍,油墨便會滲透過筆劃落到白紙上。這是人手操作一張張的印,最後把印好的單張,用釘書機裝釘成冊,一般只會印幾十冊分給社員自娛,部分會拿來和其他文社交換,作為文社和文社之間的交流活動。

筆者手上有吳萱人一筆一畫「刻」出來的《綠原詩叢》。
筆者手上有吳萱人一筆一畫「刻」出來的《綠原詩叢》。

油印最考功夫的是用針筆寫蠟紙,印出來的東西好不好看,除了文章的內容外,另一個關鍵位是針筆寫的字體是否清楚、順眼。那個年代擅長寫蠟紙的文青,吳萱人被同輩公認是高手中的高手。

筆者手上有兩本吳萱人一筆一畫「刻」出來的油印刊物,分別是《綠原詩叢》和《浩虔文社創社周年特刊》,出版日期分別是1969年元旦和1965年2月。

吳萱人是早年香港文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見證了文社的發展和起伏,他主責編製的《香港七十年代青年刊物回顧專集》,對戰後幾十年香港文社的發展和出版的刊物,有詳細的介紹和分析。

60年代,吳萱人用針筆把文章寫在蠟紙上,掃上油墨一張張印出來,字字工整。
60年代,吳萱人用針筆把文章寫在蠟紙上,掃上油墨一張張印出來,字字工整。

踏入70年代,文社出版刊物相對減少,繼續出版的也少用油印本,因為鉛印價錢已普及化,社員負擔得起印刷費,油印本也就買少見少,能夠流傳到今天的文社油印本已經成為古董和文物。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鄭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