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模式與50年不變

今年8月9日,新加坡獨立建國50周年了。同樣是50年,香港未來發展會是怎樣?
獅城繁榮發展50年,並自信地描繪未來藍圖;香港則因政改紛爭,陷入「50年不變」迷思。今年8月9日,新加坡獨立建國50周年了。
 
撰文:邵盧善(資深傳媒工作者)
 
說新加坡是國家,其實也是一個城市,面積比香港還小,人口也比香港少得多,很多方面和香港相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新、港兩地各自朝向現代化發展,廣受世人矚目。
 
普選方案紛爭、政制改革停滯,香港社會又掀起所謂「二次前途問題」之際,50年這個詞彙難免引起聯想。一國兩制中的香港一制「50年不變」的界線,是虛還是實?204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還有機會慶祝成立50周年嗎?如何慶祝?
 

新加坡年年也在變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被馬來西亞逐出聯邦之後兩日,倉卒立國,風雨飄搖,李光耀與其團隊縱有滿腹鴻圖偉略,也不致奢望50年後,新加坡有如此驕人成就。過去半世紀,新加坡經歷的風雨不見得少,外在鄰國常有威脅、內部多次種族衝突,李光耀領導國人一步一腳印走過來,沒有高調倡導什麼主義、什麼國際標準,只是按照本國需要,打造了繁榮穩定的社會,多數人民安居樂業。
 
新加坡的50年,有變有不變,社會發展建設方面,年年在變,地貌面目全非,連道德爭議極大的賭場也有了,新加坡地標的噴水獅頭魚身像,從前是在最靠近海邊的河口,現在身處「內陸」,遊客需從嶄新的海岸回頭望河口獅像。整個金融區包括賭場酒店、會展中心等美輪美奐建築,都在填海新生地上;樟宜機場蓋成第三座大樓,啟用多時了。
 
唯一不變的是治國理念。李光耀明白,既然不容於相對強大的馬來西亞,就必須接受以小事大的現實,一字記之曰﹕「智」。對外是面面俱圓,致力區域平衡,對內是以身作則,要求精英階層人人自我鞭策,必須精益求精,做到最好。精英以基層為念,為草根謀求更好生活。
 
具體而言,是以法制建立良好管治、以經濟豐富民生,適當階段修訂民主、自由的尺度。
 
李光耀明白,必須建構一個與眾不同新加坡,才能永遠屹立強鄰之側。新加坡沒有標榜自我優越,向鄰邦輸出什麼文明,僅是努力建設成為地區樞紐,良好海、空運輸設備、金融保險服務,鄰邦用得開心。
 

新加坡的「小確幸」

 
新加坡一向華人最多,卻是堅持四族,馬來、華、印度、印歐,平等共容,以英語為教學母語。
 
中文方面,新加坡率先響應簡體字,全力推行,同期卻與台灣保持密切關係。這樣一來,新加坡的華人,自然和中國內地、台灣的華人都不同。新加坡以英語教學,華、巫、印、印歐四族英語溝通,可是,新加坡不推崇標準英語,不標榜牛津腔音,當無聊之輩取笑新加坡英語口音之時,新加坡人甘之如飴,因為大家聽其言都知道他們是新加坡人,勝於說得純正英語的黃臉孔、卻不知是出自何處。
 
西方社會推崇新加坡成就,卻不欣賞李光耀及其團隊治國風格,西方媒體尤其針對李氏個人,台灣、香港個別人士也隨而輕蔑新加坡成就。台灣陳水扁年代的外交部長,曾以「鼻屎」及更粗俗的詞彙嘲弄新加坡。香港一些媒體及學者猛批新加坡沒有民主、自由不足。今時今日,新加坡欣欣向榮,新加坡人充滿自信描繪未來50年藍圖之際,台、港那些揶揄、批判李光耀的人,能夠說出兩年、五年後的台灣、香港將會是怎樣的?
 
耍弄嘴皮批評新加坡的人忽略了,他們崇尚的「小確幸」與樸實生活,都存在於新加坡。儘管高樓大厦取代了平房小舍,人們喜歡的肉骨茶、魚圓米粉、釀豆腐、咖哩魚頭⋯⋯等等,隨處都有。30年老字號仍在,沒有擴張門面、沒有成為連鎖,一家人完了營業時間(通常是半天)、賣完既定材料就收爐休息,嘆世界(享受)去也。
 
新加坡也不崇尚奢華,躋身全球知名都會,境內沒有一座座動輒數億元的豪宅樓房,媒體鮮有報道名媛派對,家庭收入可能也有懸殊之別,生活享受沒有耀眼分別,族群分隔就不致太疏離。
 
天佑新加坡,李光耀有足夠年壽扶持新加坡50年。鄧小平創定了一國兩制,卻未能親自匡扶,需賴後人落實。鄧小平說過要學習新加坡,幾代領導人似亦秉承其志,厲行良好管治。
 

香港的未來30年

 
港、台、新、韓一度並稱「四小龍」,皆立足於良好管治。香港社會發展,很多方面曾經走在新加坡前面,現今社會愈走愈迷惘、愈行愈撕裂,前瞻所謂二次前途問題之際,不妨回首反思,變與不變,關鍵在何?學習新加坡模式,香港條件肯定比內地優先,香港社會是時候就本身定位達成共識,選賢與能,領導港人建立良好管治社會,超越50年、100年。
 
不幸,香港社會不能達到共識,2047年之後,最好的命運也只能是「被新加坡模式」,由主動降為被動,掌握分寸的空間不由自己了。
 
原文刊於零傳媒獨家評論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