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新:「畀面文化」捲土重來? 公平法治必須堅持!

市民不明白,高官為什麼要出席人來人往、只為打個招呼的洪為民派對?官員不出席就是不「畀面」嗎?周永新教授希望今次生日派對引起的關注,能夠令似乎有復甦迹象的「畀面」和「奉承」文化,從此銷聲匿迹。

2022年開始,市民談論最多的,一是Omicron疫情進入社區,政府收緊防疫措施;二是有不少官員和立法會議員出席的一個生日派對,後來發現出席者中有兩人確診新冠病毒,事件引起社會熱議。

人大代表生日  高官議員不缺席?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近日在《明報》撰文認為,上述兩件事,表面看並沒有關連,但如果疫情沒有加劇,生日派對不會有確診者,公眾不會知道這個生日派對;又如果生日派對沒有高官和立法會議員出席,也沒有出現與防疫有關的涉嫌違法行為,就算生日派對嘉賓中有確診者,相信亦不會引起社會關注。

他指出,特首曾明言,不會讓事件不了了之,現在要看公布的懲治是否符合公眾期望,因為關係到政府的誠信和問責。若然把上述兩件事結合一起看,也可看到近年社會出現的一些值得深思的轉變。

周永新的觀察有以下幾點:

第一,對於上述的生日派對,市民擔心的,是香港昔日的「畀面」和「奉承」文化,似乎有捲土重來之勢。市民不明白的是,一位有人大代表身份和幾間公司董事名銜的人物,為什麼舉行生日派對竟可得到多名問責官員、部門首長及20名立法會議員到賀?

有人指出,這位舉行生日派對的人士,是去年產生的1400多名選舉委員會委員中的一位,而選舉委員會負責選出40名立法會議員,一些當選的立法會議員藉機道賀,也可算是符合華人社會的「謝票」選舉文化。但選委有1400 多人之多,怎可有選委生日便去「謝票」?

市民也不明白,高官為什麼要出席這樣人來人往、只為打個招呼的宴會?官員不出席就是不「畀面」嗎?周永新希望今次生日派對引起的關注,能夠令似乎有復甦迹象的「畀面」和「奉承」文化,從此銷聲匿迹。

周永新教授指出,市民質疑洪為民生日派對竟可得到多名問責官員、部門首長及20名立法會議員到賀。(亞新社)
周永新教授指出,市民質疑洪為民生日派對竟可得到多名問責官員、部門首長及20名立法會議員到賀。(亞新社)

政府防疫規則  官員豈能有例外?

他進一步指出,從生日派對事件還可看到的是,市民對官員的行為是有要求的:當疫情嚴峻的時候,官員怎可不以身作則,避免人群聚集?負責防疫抗疫工作的官員,不是苦口婆心呼籲市民不可鬆懈防疫的嗎?連跨家庭聚會亦應盡量減少,官員怎應出席200多人的生日派對?至於官員進入處所有否掃「安心出行」,以及飲食之外有否戴口罩,市民都期望政府有所交代。

第二,兩年前,新冠病毒開始傳入香港,港人汲取了2003年沙士(SARS)的教訓,知道防疫的有效方法是出外時戴口罩、勤洗手,但那時口罩供應異常短缺,隨後兩、三個月更出現搶購口罩潮,市民要各出其謀從世界各地覓來口罩,以防病毒蔓延。當時,社會出現了兩個現象:

一是事件引發市民的互助──大大小小不同組織和團體,紛紛發起關注社會弱勢社群的行動,一旦購得口罩,除保留部分自用外,更分發給有需要的市民,例如獨居長者。這種關注弱者的行動,延續了相當長的時間,直到口罩供應充足才停止。港人這種關懷行動,並不是因為這次疫情才開始,而是港人經歷過無數次危難培養起來的。

周永新教授認為,缺乏區議員作為中介,政府近日推出的防疫抗疫措施,屢屢引起市民反彈。(亞新社)
周永新教授認為,缺乏區議員作為中介,政府近日推出的防疫抗疫措施,屢屢引起市民反彈。(亞新社)

港人團結互助  唯公正守法可達

猶記回歸前,因香港的政治前途未明,有些港人移民走了,留下來的發覺若不加倍努力,香港難有自己的未來。就是在這種情况下,港人的互助和關懷逐漸建立起來,也促發了公民社會發展。回看今天情况,大環境出現急遽變化,港人願意看到「畀面」和「奉承」文化死灰復燃?還是再一次奮發圖強,重新建立富有時代意義的「獅子山精神」?

二是疫情開始時,香港的地區網絡仍相當完整,那時不同政黨的地區辦事處及區議會所保持下來的聯繫,成為地區層面中,政府與居民的有效溝通橋樑。不過來到今天,隨着約2/3區議員離職後,區議會的功能就算未完全消失,作用亦大打折扣。

試看政府近日推出的防疫抗疫措施,屢屢引起市民反彈,例如安排屯門、深水埗、葵涌等區居民檢測,見到政府在做決定時,並未能得到市民意見作參考,也未能與受影響居民作有效溝通,箇中原因,就是缺乏區議員作為中介。區議會的存廢問題,特首認為應留待下屆政府做決定,但這樣一來,街坊可透過什麼渠道表達意見?

第三,上述生日派對所以引起社會關注,因其中可能涉及違法行為,而市民的憤懣,皆因相信政府限制人群聚集的規定,一旦實行,市民必須遵守,誰都不能例外,立法會議員不能例外,官員更不能例外;唯有這樣,才是市民期望的公平和公正,才能符合港人珍惜的法治精神。

周永新指出,香港近一兩年發生的變化,確令不少港人擔心,昔日在內地流行的「官場文化」可能在港出現,以至講求「關係」的政治操作和行為,逐漸在香港官場成為時尚。其實,市民對生日派事件牽涉的涉嫌違法行為反應這麼大,就是不想看到「畀面」和「奉承」文化,重新在港出現。

因此,香港必須發展一套適合國情和港情的民主之路,在民主政制發展的轉變過程中,港人對公平和公正的堅持,仍應得到充分重視,絕對不可放棄,這才是重回正軌的正確途徑。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