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趨勢持續 强化數據及運算為科研重點

在新一年,參照吳恩達教授所預測的「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各校的AI研究團隊必然會加倍留意在相關領域技術的發展。

踏入新一年,許多科技經濟調查顧問公司都不約而合地認為「人工智能」(AI)於2022年將維持其引領全球科技發展的趨勢。

最近「大規模開放線上課堂」(MOOC,簡稱「慕課」)機構Coursera的聯合創始人、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吳恩達(Andrew Ng)回顧了去年全球「人工智能」的進展,並預測2022 年及以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前景。

概括而言,在數據方面「多模態」及「大模型」數據的應用將會非常普遍;在運算層方面「智能語音生成」和「Transformer 架構」模型將會大行其道;再者科技治理方面亦非常重要,當中AI法律會影響用家對「人工智能」技術的信任及接受度。

多模態人工智能起飛

在數據層方面,吳恩達預測市場將出現「多模態AI的起飛」。圖像和文本分析各自都是非常複雜,因此多年前的分析技術研究只能專注於其中一種模態。然而,在過去十年,利用「神經網絡」技術,「人工智能」科學家已經能夠有效地把「計算機視覺」及「自然語言處理」等應用融合。這類「多模態人工智能」技術將會擴展,加入其他模態例如錄像、語音等,並且成為2022年的研究重點。

另外,吳恩達也認為擁有「萬億級參數」的數據模型將會是大潮流。事實上,面對越來越複雜的「人工智能」應用需求,「預訓練」數據模型所採用的參數亦日益增加,例如2018年「谷歌」研發的BERT是一個只擁有1.1億參數的模型,而去年出台「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悟道2.0」模型所包含的參數已高達1.75萬億。踏入2022年,有關方面的競賽將會更加劇烈。

深度學習模型不可或缺

在運算層方面,吳恩達估計「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將會成為主流。「生成式模型」能夠從現有内容(例如音樂)中學習其特徵,繼而創造出令人信服的複製品。在商業社會中也有些製作人直接使用這技術,生成原創聲音或模仿現有聲音。這做法將促進未來「數碼資産」市場的發展。

另外,近年「深度學習」模型Transformer效果顯注,廣受業界歡迎。Transformer架構初期是爲「自然語言處理」而設,但目前已經成爲深度學習領域的「萬金油」。去年業界已將這架構應用於「藥物發現」、「語官識別」、「圖像識别」等範疇,成績斐然。

因此,吳恩達預測Transformer於2022年將會以「一種架構駕御一切」,成為開發「人工智能」應用系統不可或缺的科技。

「商湯」於去年12月30日趕上IPO尾班車,成功地在港交所上市。(商湯圖片)
「商湯」於去年12月30日趕上IPO尾班車,成功地在港交所上市。(商湯圖片)

人工智能發展成果豐碩

回個頭來看看香港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並以中文大學為例。

今年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成立30周年,自創辦以來,「人工智能」一直是學院的核心研究方向。雖然學院與其他同級高等院校相比之下規模較小,只有約110位教授,但當中2/3皆從事「人工智能」研究與教育工作。中大在國際CSRankings的2020-2021年綜合「人工智能」排行榜中名列全球第13位。

再者,去年在「人工智能」創科創業方面,中大更有顯著的佳績,分别衍生了兩間「獨角獸」初創公司,包括湯曉鷗教授團隊以人臉識別技術為核心的「商湯」公司及賈佳亞教授團隊以「智能生産」為主打的「思謀」公司。

再者,「商湯」於去年12月30日趕上IPO尾班車,成功地在港交所上市,市值更突破了1570億港元。「商湯」上市幾經波折,是香港高等教育界有史之來首間突圍而出,成功上市的「人工智能」科技公司。

總體而言,香港各大院校積極鑽研「人工智能」技術,在「人臉識别」、「語言識别」、「計算機視覺」、「圖像分析」、「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都取得豐碩的成果,全球有目共睹。由此可見,香港各大學的科研水平與世界一流學府不相伯仲。

筆者相信在新一年,參照吳恩達教授所預測的「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各校的AI研究團隊必然會加倍留意在相關領域技術的發展。

黃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