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年輕人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答案

社會要更珍惜我們的年輕人,傾聽他們的所思所想,並創造更多空間讓年輕人發揮,這就是真正的與青年同行。

我從小便參與兒童議會,令我知道兒童有很多種基本權利,如發展權、生存權等。可是,卻很少人留意到充權(empowerment)。從兒童議會的活動中,我明白了作為一個年輕人,是有能力提出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

與年輕人共建未來

香港作為一個華人社會,總覺得年輕人是後輩,而有經驗的人才是長輩。這個概念會令大家的溝通有點隔膜,其實大家都是這個社會的平等持份者。這不代表年輕人掌握長輩的命脈,反而是在公平的社會中,不應該總是說長輩、後輩。其實年輕人有很多的創意、力量改變社會。他們的意見應該一樣被重視。

年輕人想像社會問題時,沒有成年人的包袱或現實的考慮,解決問題正需要他們天馬行空、純粹的想法。雖然年輕人沒有很多經驗,但他們的無私、創意、對新科技的掌握,亦是解決社會問題重要的途徑。

現在的年輕人更勇於表達己見,其中一個原因是科技的進步。不同於以往要寫信投稿,現在多了許多途徑發表意見,令年輕人更習慣發表看法。他們的聲音或未得社會廣泛的接納,但明日確實屬於他們的。社會上的「長輩」和擁有資源的一方,若能具備更強的同理心和溝通技巧,必定能與年輕人共建香港的未來。

改善教育機會不均

對我和Teach For Hong Kong 的團隊而言,教育,永遠是令社會進步的起點。一直以來,香港的教育機會不均都沒有被重視,其中一個原因是很多人都覺得,香港已經有12年免費教育,而這個城市又不是山區,好像沒有機會不均等這回事。

但很多人都忘記了香港是全世界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地方之一,教育未能幫助學生脫貧。有錢的學生升大學的機率是窮學生的4、5倍,但為什麼很少有人去談論這個問題?

香港基層教育的問題沒有其他地方這麼容易解決。因為香港的基層學校從來不缺好老師,而是考試及升學制度不公使機會不均等,令基層學生得到的資源很少。若我們不去改善考試及升學制度,只給予基層學生財政的支撐,是無法改變任何事的,所以Teach For Hong Kong想做的是長遠從社會角度改善教育機會不均。

有錢的學生升大學的機率是窮學生的4、5倍。(Shutterstock)
有錢的學生升大學的機率是窮學生的4、5倍。(Shutterstock)

不一樣的老師  不一樣的人才

Teach For Hong Kong 的角色是聯繫對教育有心的人,像一塊磁石,吸引不同的人才、年輕人、資源,以教育領頭,影響社會。改變必然是長遠的,但我對改變抱有希望。

剛剛創立 Teach For Hong Kong 的時候,別人都覺得我們不會成功。但我們做了出來,亦能夠一步一步地改變學校的文化。其實直到現在,很多人都覺得我們不會成功,但這樣的批評正提醒我們需要提供一些很不一樣的老師、不一樣的人才。

Teach For Hong Kong 本身亦是 empowerment 的一種 。我們納用剛剛畢業的年輕人,以他們的熱誠、對社會的想像、幹勁,解決教育機會不均的問題。以往有很多人覺得年輕人沒有教學經驗,怎能成為一名老師,但過往的5年更令我看到年輕人是有能力去為教育帶來改變,所以令我更相信,年輕人便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6年走來,我們招募了過百位有心有力的年輕人成為項目老師,與我們一起想像教育。我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一個與我由創辦機構開始一起共事了4年的年輕同事,他最近離開團隊進修。

賦權年輕人  與青年同行

他在這裏的成長令我很感動,加入前還是一個糊里糊塗的大學生,但由於他的潛質,團隊給了他很多機會。我要求很高,他亦知道自己的不足,很願意學習,不怕吃虧,慢慢建立自己的專長。過往4年在這裏經歷了很多,我有時會問他策略的意見,所以他就像我的戰友般,一同跟我去打江山。

他離開的時候,送了我一份禮物,上面寫下「你是我人生中的『淪落人』(黃秋生),是你讓我去追夢」。我很感恩 Teach For Hong Kong 成為了他啟蒙的地方,成為了一個他追夢的地方。所以我想,年輕人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能夠全程投入的地方。

我最希望看到的改變是:我們的年輕人看到教育的問題,然後做出改變,解決問題。就如我們過去的 Fellows(項目老師)楊思毅和郭梓樂一樣,他們看到香港學生不懂得表達情緒,因而經常與同學發生衝突,亦發現香港主流教育對社交情緒沒有足夠重視,便希望在香港小學中引入社交情緒教育,從而創立了 JustFeel 感講。

我希望透過 Teach For Hong Kong 賦權年輕人,將來看到更多年輕人開創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一同為教育作出改變。同樣道理,我相信社會亦要更珍惜我們的年輕人,傾聽他們的所思所想,並創造更多空間讓年輕人發揮,這就是真正的與青年同行。

陳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