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見報日,是香港被「完善」後的大日子──香港立法會選舉日。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全世界的選舉新聞都是集中在競選人的政綱和背景,但今次的選舉報道,卻聚焦在大家為什麼要出來投票(又或為什麼不應該投)。
高投票率可駁西方「香港淪陷論」
自從建制派中人被規勸不可以「躺着」地支持政府,要立言起行,各路人馬頓時出洪荒之力催谷市民投票。政府為了提高參與率,甚至在投票日提供免費公共交通工具。也在邊境作出特別安排,為身處內地的選民提供票站。但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的最新民意調查,有接近四成的受訪者表明不會投票。
其實投票與否,基本影響不了民心。「黃心」的人仍然是郎心如鐵,不會因投票率結果而改變。我深信選舉主要是做給外人看的,以證香港良政善治。香港為祖國服務,責無旁貸。中共管治一流,但外交上可改善的空間仍是很大。高投票率可令外交部發言人更擲地有聲地反駁西方的「香港淪陷論」。
還是盧文端先生說得好:投票率之爭已經被引入「圈套性誤區」。政府視爭取投票率為死任務,但哀兵必勝之說,是神話多於現實,沒有選擇,不代表必贏。做生意更永遠要有PlanB、 C ……特區政府從來沒有提出對選舉投票率有什麼期望,是70%過關?抑或是30%?也許不明言才是聰明。
港府沒提選舉期望也許是聰明
最後,如果選舉以高投票率完成,對我一介草民的意義是:
(1)按林鄭之前的邏輯:投票率低反映市民對政府的滿意度高,高投票率即代表市民對特區政府的表現不滿意;
(2)選舉結果可能沒有新意,但各參選人在選舉論壇上的表現卻甚具娛樂性,互相攻訐之餘,更鬥揭瘡疤。香港電台應該將選舉論壇收編為恆常節目,以補《頭條新聞》之缺;
(3)政府公共交通完善,市民渴望乘坐免費的交通工具來參與這選舉;
(4)香港景色怡人,選民借此機會到各區旅行,本地遊有大量發展機會。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