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鵬:發展新界土地 地積比率應放寬

歷史學者出身的劉智鵬,自言習慣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他形容這次參選立法會,是「應用歷史」(applied history),把自己20多年來在香港史研究方面的經驗貢獻社會。

立法會選舉將於12月19日(周日)舉行,今次選委會界別的1448名選民,將要選出40名立法會議員。本身是歷史系教授的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及對外關係)劉智鵬教授,他參選立法會選舉委員會界別,倡議特區政府放寬新界土地發展的地積比率(Plot Ratio),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

參選立法會議員 「應用歷史」新舞台

劉智鵬表示,今屆選委會界別有51人參選,32位候選人為選委,19位候選人為非選委,投票率相信會接近100%。51位候選人來自不同界別,「五光十色」,不少為行業內資深人士,其中10位是上一屆的立法會議員,亦有政黨支持的候選人,實力不容小覷。

歷史學者出身的劉智鵬,自言習慣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他形容這次參選,是「應用歷史」(applied history),把自己20多年來在香港史研究方面的經驗貢獻社會,「從診斷的角度看,我已為各行各業『把脈』,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另一方面,過去20多年我也頻繁地參與公共和社區服務。在香港,像我這樣的人文學者並不多,同時也說明歷史學在公共服務方面有其功能。」

新界「丁權」背後辛酸史

近年中美關係緊張,劉智鵬指出,中美關係不能用「刻舟求劍」的方式處理,除了要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更要了解中美角力的起點,就在50年代的韓戰(朝鮮戰爭),最近,內地湧現大量關於「抗美援朝」的影視作品和紀錄片,「說明中央政府愈來愈認為,我們要面對今天的中國、今天的香港、今天的世界,必須從歷史中找到靈感;了解歷史,才能明白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情況」。

「香港完全是這個情況,」劉智鵬提到,他在參選政網中提出「新界土地市區化」,是因為今天香港有兩套土地規劃機制,一套用於市區,一套用於新界鄉郊。用於市區的一套,是高度利用土地的,因此是高密度、高地積比;新界恰好相反,低密度、低建築高度,地積比一般只在一倍上下,而市區的地積比動輒6至10倍也很正常,即10萬方呎土地就會產生60萬至100萬方呎樓面面積,而同樣是10萬方呎土地,在新界可能只產生10萬方呎樓面面積,這在土地利用的角度看,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劉智鵬教授指出,過去政府基於歷史的偏見,限制了新界土地的發展,造成大量土地的浪費。(亞新社)
劉智鵬教授指出,過去政府基於歷史的偏見,限制了新界土地的發展,造成大量土地的浪費。(亞新社)

以歷史來解釋,是中英自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之後,新界土地名義上是「租借」的,港英政府採取了另一套辦法來處理市區和新界的土地,例如設立「理民府」(District Office)、與鄉紳協作,當然還有其他「絕招」,例如將原居民的「永業田」變成「永租田」、大面積農地換屋地等,以剝奪新界人的土地,原居民經過多次抗爭,才有今天「丁權」的出現。

倡議「新界土地市區化」

「今天不少人認為『丁權』是不合理的特權,是因為不了解『丁權』背後的辛酸歷史,」劉智鵬續說,新界土地本應享有與市區土地平等的地位,然而,在1997年回歸前,港英政府把市區的城市規劃制度經調整後應用於新界,將新界土地劃成不同的用途,限制了新界土地的發展。

「因此,我今天提出『新界土地市區化』,是要指出,過去政府基於歷史的偏見,限制了新界土地的發展,造成大量土地的浪費。」劉智鵬說。

他認為,目前應該做的,是修訂《城市規劃條例》中應用於新界的部分。「我們只需要一套城規條例應用於全香港,新界土地要付地租,這是1997年回歸沒有處理的問題,因為一國兩制的原因,新界地租問題沒有因應回歸的政治變化而改變,但今天新界土地必須有效利用,應該地盡其利」。

關於土地利用,劉智鵬還有更多話說。另外,他對香港學校行之久矣的歷史科教學亦有話說,這些留待下一篇再談,敬請留意。

其他參選人資料,請詳見此網頁:https://www.elections.gov.hk/legco2021/chi/nomination2.html

劉智鵬參選立法會談政綱(二之一)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