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碳中和協會周五(10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成立典禮,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透過視像致辭表示,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各界及市民同心協力。她希望社會大眾善用科技創新、區域協作、綠色經濟等機遇,攜手邁向碳中和。
林鄭月娥表示,國家主席習近平2020年9月宣布中國會力爭在2030年前碳達峰,並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至於香港,去年她在《2020年施政報告》宣布,力爭在2050年前達至碳中和。為此,她親自主持跨部門氣候變化及碳中和督導委員會,制訂整體策略和監督各行動協作。
加強與大灣區城市交流環保工入
林鄭月娥又說,今年10月她在《2021年施政報告》中進一步宣布中期目標,力爭在2035年前把香港的碳排放量從2005年的水平減半。環境局已公布了《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詳細闡述了「淨零發電」、「節約能源」、「綠色運輸」和「全民減廢」四大減碳策略目標。
加強與大灣區城市交流環保工作
她表示,特區政府會在不同方面推動減碳工作,正全力推動創科發展和再工業化,其中會推動研發和試驗減碳技術,促進在不同領域的應用,亦會透過與鄰近區域合作開拓增長機會,例如與大灣區城市在發展低碳社區、開發減碳技術和人才培訓等範疇加強交流和合作,共同為國家邁向碳中和作出貢獻。
為了善用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由香港金融管理局和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共同領導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已成立碳市場專責團隊,評估香港發展成為區域碳交易中心的可能性。「我們又積極推動綠色債券市場發展,特區政府已發行不同年期、不同貨幣計價的綠色債券,亦正計劃發行零售綠色債券,進一步擴大市場參與和推動綠色金融發展。今年10月,深圳市政府在香港發行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是首次有內地市政府在香港發債,當中亦包括綠色債券,我們對此表示歡迎。我們會積極與內地省市政府探討在發行綠色債券以至其他綠色金融範疇的合作空間。」她說。
林鄭月娥強調,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各界及市民同心協力。她希望社會大眾善用科技創新、區域協作、綠色經濟等機遇,攜手邁向碳中和。她表示,「我知道大灣區碳中和協會會透過為會員提供低碳技術、人才培訓、學術交流、項目研發及綠色金融等服務,促進社會各界在減碳排放及落實碳中和方面的合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內綠色經濟發展和社會低碳轉型。我對協會的工作方向表示肯定,希望協會的工作在未來取得豐碩成果」。
黃錦星:本港碳排放達峰,未來力爭再減半
環境局長黃錦星在致辭時表示,本港的碳排放已經達峰,特區政府未來一年的願景,包括配合國家定下在2030年碳達峰以及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力爭在2035年前把香港的碳排放量從2005年的水平減半,並推動淨零發電(即碳淨排放達至零)、節約能源、綠色運輸和全民減廢四大減碳策略目標。
他又呼籲選民在今個月19日舉行的立法會選舉中投票,認為本港要有良好的政治環境,才能推動實現碳中和。
馬駿博士:未來30年碳中和商機龐大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兼會長馬駿博士指出,中國內地和香港的碳中和目標,是為了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的最大動力,也會帶來巨大的投資機遇,估計未來30年中,碳中和將為內地帶來487萬億元的綠色低碳投資需求,而廣東未來30年中,綠色低碳投資需求可能達到40多萬億元,這將成為拉動香港金融發展的重要動力。
他又說,大灣區聚集了許多可以助力國家實現碳中和的優勢資源,包括廣東、深圳的高科技資源、產業資源,以及港澳開放的金融市場。最近幾年,香港已成為亞洲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之一,可以助力支持在大灣區的綠色項目。
他認為,如果大灣區各個地區的資源可以充分整合,就可以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協同效應。
大灣區碳中和協會創會會長胡伯杰、香港在2014年學榮譽教授陳清泉院士、京港人才交流中心總經理劉志明、數碼港主席林家禮等分別發表講話,分享對碳中和的看法。
業界冀可持續商業模式 實現碳中和
典禮亦安排題為「共建碳中和未來」的論壇,由大灣區碳中和協會副會長、灼見名家傳媒社長文灼非主持,嘉賓講者就着氣候變化、低碳建築、綠色科技應用和綠色金融,探討香港各界如何實現綠色轉型。
沛然環保顧問有限公司主席郭美珩指出,內地2020年前購買200萬架電動車的目標,推動了業界大力投資在電動車的科研及製造,說明公營及私營機構需要目標一致,以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實現碳中和。
香港綠色建築協會執行董事、本身是工程師的陳永康博士指出,建築業需要明確的減碳目標和具體的方案,可以在新建的及現有的建築物加入綠色元素,為減碳出一分力。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首席營運總監司徒聖豪博士亦同意,將綠色科技「落地」尤其重要。他表示,應用科學研究結果可提供解決方案,以提高各個業界客戶的總體競爭力。
作為亞洲第一位獲認證ESG(企業可持續發展)分析師的張振宇表示,香港不同的持份者必須參與碳中和,例如金融行業可以促進綠色金融的「融資」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