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卦(水澤節)──溪水注入湖泊中

節卦「澤上有水」,溪水流入湖中,要是不加以節制,必定會滿溢。「節」的意義,體現在「有度」和「得宜」兩詞中,這兩個詞,宋儒以「中」字來表達,即是既要節約,又不過於節約。

分說第六十:節卦

《象》曰: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節卦由坎卦和兌卦組成,上「坎」下「兌」,「坎」為水,「兌」為澤,因此說「水澤,節」。

「節」字《說文》的解釋是,「節,竹約也。」意思是竹節。由這個本義,引申出節約、節制、調節等意義。《雜卦傳》說:「節,止也。」這「止」的意思,也是從「節制」的意思引申出來的。節卦的爻辭中出現了四次「節」字,都是取「節制」的意思。

「水」和「澤」為什麼能會出「節」的意思呢?回想一下困卦,便不難明白這個道理。困卦上卦是澤(兌),下卦是水(坎),水在澤下,得出一個池塘漏水的圖象,那些生活在池中的生物,不是陷入困境了嗎?節卦的兩個經卦,位置剛剛相反,水在上,澤在下,水注入澤中。要是不加以節制,必定會滿溢。節制有兩種方法,一是調節,使流入澤中的水不致太多,另一種方法是加高澤的堤岸,使水不外溢,這是限制。侯果(唐代易學家)說:「澤上有水,以堤防為節。」(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這兩種情況,都可以說是「節」。所以《大象傳》辭說的「澤上有水」,會出「節」的意思,就是這個道理。

「澤上有水」的象,君子看到,會得到什麼啟示呢?《大象傳》辭說:「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對這句的解釋,唐朝的孔穎達是從政事上來說的。他說:「數度,謂尊卑禮命之多少。德行,謂人才堪任之優劣。君子象『節』以制其禮數等差,皆使有度,議人之德行任用,皆使得宜。」(《周易正義‧孔疏》)「制數度」,是指制定不同等級的官員所受的禮數待遇等等,「議德行」是指審定人才德行的優劣來加任用。「節」的意義,體現在「有度」和「得宜」兩詞中,這兩個詞,宋儒以「中」字來表達。

統治者節約須以身作則

我們看看宋朝人怎樣解這條《大象傳》辭。「民侈受之以節,節苦受之以中,中無形受之以制。聖人之防人欲足矣乎?曰:未也。約民以制,以制爲制也,先民以身,以身爲制也。故曰制數度為未足,必反而議吾身之德行焉。嗚呼周矣!」(楊萬里《誠齋易傳》)楊萬里的意思是:人民奢侈,便教他們節儉;過度節儉(上六的爻辭是「苦節」,「辛苦的節制」的意思),便教他們「合度」(「中」)。所謂「合度」是無形的,因此要設立制度。但是不是設立制度,限制人的欲望便足夠呢?是不足夠的。只用制度來限制人民,是用死的條文來限制活的人,因此統治者要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為來作為模範。因此說,只有設定制度是不足夠的,統治者一定要反躬自問,要審議自己的德行,這樣才算周備。楊萬里是把「制數度」和「議德行」看成兩個層次的東西。由此可見,孔穎達和楊萬里對「議德行」的解釋是不同的。孔穎達是「議定所任用的人的德行」,楊萬里是「統治者審視自己的德行」。宋人解《易》,是偏重於個人的德性的。

楊萬里闡釋節卦,另有一段文字,較為詳細,並闡發「中」的道理。這段文字是:
民奚而窮也?民之欲無窮而財之生有窮,供奉無窮,民於是乎始窮。聖人憂焉,故受之以節。節者,約侈而歸節也。節則裕,裕則通,故曰『節,亨』。然亦有節之窮。財之不窮,自節始,節之窮,自過於節始。過於節,則人情苦之而不可久,於是節之說又窮。聖人憂焉,故受之以中。中者,非不節,亦不過於節,故曰:中正以通。雖然,中無形也,於是受之以制──先之以禮,後之以法。禮一立,則截然不可踰,法一立,則凜然不可犯,上下有分,名器有等,然後財不傷、民不害矣。」(彭申甫《周易解注傳義辯正》引)
這段文字是用設問開頭的,我們便把它分為若干個問答來解釋:

1 為什麼會窮困?欲望無窮而供應有限,所以窮困。

2 有什麼解決辦法?節約。因節約而充裕,因充裕而解決問題。

3為什麼節約有時行不通?過於節約不合人之情而不能持久。

4 有什麼解決辦法?用「中」,「中」是既要節約,又不過於節約。

5「中」是無形的,怎樣才能使人掌握?設立制度,包括禮和法。行為不踰禮,不犯法,上下名分有定,享用器物有等第,便可財用充裕,而人民不以節約為苦。(《彖傳》:「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在當代歷史,我們有過全民衣著打補釘,米糧要配給,衣食住行均有不足而鼓吹「愈窮愈革命」、「愈窮愈光榮」的時期,這是過於節約;亦有吃滿桌珍饈,喝數萬元一瓶的茅台酒而尚感不足的時期,這是「欲無窮而財之生有窮」,讀節卦的《大象傳》辭,及由此引申出來的「中」的道理,應該有所感悟。

布裕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