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近年,容我直言,大眾已漸漸變為絕望。社會瀰漫着一種「我們無法解決健康不平等的問題,因為世界從來都是不平等」的想法。這種絕望亦並不能以金錢來解決或衡量。正如安‧凱思(Anne Case)和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在最近出版的《絕望死與資本主義的未來》(Deaths of Despair and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2020)一書所言,
物質財富的減少是生活上其他煩惱的來源(the decline in material well-being is a cause of distress in other aspects of life),問題的癥結總是在於財富上落後於人(being left behind financially is a key part of the story),(而)這只是問題的開端(it is only the beginning)。
凱思和迪頓所提出的「絕望死」疫症,跟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教授麥可‧馬穆爵士(Sir Michael Marmot)與理查‧威金森(Richard Wilkinson)合編的《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1999、2005)中提倡之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及健康不平等概念,很大程度上互相呼應。
馬穆爵士的報告緊扣世界衛生組織的城巿健康倡議計劃,破舊立新;及後他再發表《在一個世代內敉平階級落差:通過對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採取行動來實現健康公平》(Closing the gap in a generation: Health equity through action on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主張要解決健康不平等問題,則必須針對醫療及生活習慣和行為以外的社會因素。
馬穆爵士於2010年發表了著名的《公平社會、健康生活》(Fair Society, Healthy Lives)(又稱《馬穆報告》/ The Marmot Review),一直努力提倡在公共政策上針對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採取相應措施,唯有關倡議於其他國家未見普及,相關發展在大中華社會更加乏善足陳,這或許與缺乏以中文出版或發行的相關文獻有關。
因此,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如今出版馬穆爵士的著作,《致命的不平等:社會不公如何威脅我們的健康》(The Health Gap: The Challenge of an Unequal World)的中譯本,我感到非常欣喜及驕傲。本書在2021年出版,正值2019冠狀病毒肆虐全球之時。蔓延各國的疫症暴露、加劇及擴大了在世界各地存在已久的深層次健康不平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