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通脹升溫是否短暫現象,明年自有分曉。未發生先興奮,由於美國低通脹的歷史要由格林斯潘年代算起,今天的通脹率按年就算只有3%、4%,已足夠贏得「30年未見」等劃時代的形容,有評論甚至連「超級通脹」的招牌也搬了出來,好不熱鬧。
通脹下誰是贏家誰是輸家?
最莫名奇妙的,是不少分析指加密貨幣有抗通脹的功能,因而屢創新高。明明就只有十年八載的歷史,根本未有機會驗證,抗通脹到底從何說起?
今日我們談一個更基本的問題:通脹之下,誰是贏家輸家?
是贏是輸,取決於名義資產還是名義負債多,亦視乎兩者年期長短。最簡單的例子是樓宇按揭,幾十年固定利息,通脹上升,就代表欠債的實質價值下降了。相反,退休人士一般資產多於負債,收入中好一部分是從債券而來的固定回報(例如退休債券基金),通脹就會降低他們的購買力。
美國若出現通脹,單以國內的輸贏計,大概就是年輕人和中下階層受益,老人家和富有階層遭殃。相比美國老人家,外國持有更多美國國債,總數大約7萬億美元,通脹帶來的損失就更慘重了。
理論上,通脹還要分意料中事(anticipated)和意想不到(unanticipated)兩種。一早料到的,人人都一清二楚,知道銀碼將會改變多少,亦知道何時發生,只要名義利率能夠作出適當調節(例如新簽定的按揭合約),對債主和債仔就沒有實際影響。
美國負債累累 通脹有利華府
意想不到的通脹,債主就無奈地要將財富分給債仔了。實際情況,往往在兩者之間。若果明年通脹突然上升5%,大家對後年的通脹就會有心理準備,例如預期同一通脹率之類,但世事難料,到時的數字可高可低,多少總有意想不到的成分。
十幾年前有一項別開生面的學術研究,假設通脹重臨美國,結論是美國一般人除了有老幼富貧之間的財富轉移,整體上大致打和,負債累累的政府當然有賺,而損失最慘重的是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的其他國家。
這個結論,在70年代並不成立(當時外國持有美債不多),80、90年代開始出現,千禧年後就相當明顯了。十幾年前的計算尚且如此,今天的情況應更誇張,其他國家將會承受更多通脹的損失,美國人平均來說隨時不蝕反賺。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