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昌國:軍閥段祺瑞背後的用心

──《段祺瑞正道居詩文註解》序

芝泉老人已是一介平民,為袁家園林遭人踐踏沒收,親筆致蔣介石函,希望能保護袁世凱遺產。他在手札中說「保障人權即整飾綱紀之要務,綱紀實而國家未有不治者」,他的寬厚與用心是兼而有之的。

芝泉老人合肥段祺瑞在兩岸點將壇上已是漸隱漸晦的人物,這也是北洋軍閥在歷史大舞台上其事不彰、其行多遭揶揄的相聯效應。

驅逐韃虜口號  革命首義之旗

從世界史的觀點來看,傳統君主專制轉變為君主立憲(虛君共和)的體制是平和順應的趨勢,但在意識型態掛帥的俄國,階級對立的衝擊下,對外戰爭潰敗的社會崩解中,君主專制是首要之惡,立憲的嘗試成為風中殘燭,留下了一片荒塚。而在法國,封建階層的貧富仇恨,歸根究柢是君主專制之惡,暴烈的革命怒火遍地燎原,幾無可能有理性的空間考量走向君主的立憲。

這兩個特例都不同於中國,革命派沒有強烈非去除專制君主不可的意識型態,社會的貧富也未必有憤怒的火花要把君主送上斷頭台。然而,孫中山的「驅逐韃虜」,卻成為革命首義之旗,這是傳統中國夷夏之防中根深柢固的文化意識情結,不幸為中國2000多年君主專制看守大門的最後君主正是「韃虜」中的滿族,在世界歷史的大潮流中,很少見到具有這種排除異族的革命大旗。

滿清末年「驅逐韃虜」是孫中山號召海內外革命的第一旗幟。清帝退位,民國肇造,革命派立即宣揚「五族共和」,這種轉變說明了晚清不論多少志士仁人投身改造中國大業的苦心,最後可能都葬送在這夷夏之防的洪流中,無可奈何花落去,流水嗚咽,空留餘恨。

《段祺瑞正道居詩文註解》(台北萬卷樓,2020)書影。
《段祺瑞正道居詩文註解》(台北萬卷樓,2020)書影。

律己治家嚴謹  冒險反對稱帝

芝泉老人(段祺瑞)與我沒有嫡親關係,但在宗親上仍有輩分的相連。段祺瑞應是大字輩,而後是茂字輩,就是我父親那一代,接着是昌字輩,因此芝泉老人的孫兒與我同輩。在台灣有兩位昌字輩與我交往較密,皆在軍中服務。

先父霖茂府君出身黃埔與在外交界的茂瀾伯父,及另一叔叔時相往來。茂瀾伯父通曉六國語言,是外交的前輩人物,少壯時便在芝泉老人府中幫辦文書工作,他是合肥人氏,與芝泉老人誼屬血親。

我雖生於大陸,但不及見芝泉老人,小時常聽父執說起段祺瑞的一些軼聞掌故,知道他律己治家甚嚴,遺言中便殷殷垂教說:「治家者,勿棄固有之禮教。」他的孫兒幼承庭訓,其中一位堂兄在台見到先父時筆直站立,請坐方得坐下(可見家教謹嚴)。

伯叔他們說:芝泉老人不只一次談到洪憲稱帝之事,對他們講︰「那些在外反對袁世凱之輩,通電全國,組織護國軍,慷慨激昂,都是在外嚷嚷。我們裏面反對的都是在他巴掌心底下,冒的是生死風險,外面哪能了解?」

袁世凱稱帝,舉國上下反對,段祺瑞以共和再造為己任,當然不贊同。但他投軍便追隨袁項城(編按:即袁世凱),赴德習炮術也與袁有關,洪憲帝制,他在袁項城身邊早已得知消息,臥榻之旁反對異議,動見觀瞻。芝泉老人後來對先父他們說:「我們反對是拿着家人的性命冒險的,與外面撐旗吶喊不能一般的看。」

光緒十六年(1890),留學德國的北洋武備學堂學生們與德國教習瑞乃爾在埃森梅射擊場合影。右二為段祺瑞。
光緒十六年(1890),留學德國的北洋武備學堂學生們與德國教習瑞乃爾在埃森梅射擊場合影。右二為段祺瑞。

為免日軍威逼  偽裝投靠蔣介石

日軍在東北鬧事後,圖窮匕現,企圖威迫利誘一些有聲望者出來組織偽政權、壯大聲勢。段祺瑞已退隱在天津日租界,四周日本警騎嚴密窺伺,他後來對子姪輩說:自己早了然於心。有天清早,他梳洗畢,輕鬆穿件長衫,沒帶任何其他衣物,出門像去買報紙的樣子,一個人散步閒逛,慢慢走向天津火車站。

看沒人注意,跳上一班南下的火車,直駛到濟南站才下車,請車站的人打個電話給蔣介石行營。蔣本來憂心忡忡,擔心段祺瑞會迫於日軍威逼而出面,這會接到電話,大喜過望,立刻派錢大鈞到車站旁的一個小旅館接他。段祺瑞不想多驚動,便安排他到上海。

這些軼聞掌故,我小時常聽父執輩談論,在台灣,北洋軍閥已不足以貴,也非藉此攀龍附鳳,有時從小處可以看出為人的氣節風範。洪憲稱帝一事,袁世凱揹天下罵名而死,幾乎千夫所指。

段祺瑞已是一介平民,為袁家園林遭人踐踏沒收,親筆致蔣介石函,希望能保護袁世凱遺產。洪憲帝制已成往事,功過自有定論。段祺瑞在手札中說「保障人權即整飾綱紀之要務,綱紀實而國家未有不治者」,他的寬厚與用心是兼而有之的。

段祺瑞(中)民國22年(1933)抵達上海時留影。
段祺瑞(中)民國22年(1933)抵達上海時留影。

學習西洋炸礮  開展習武生涯

近代中國救亡圖存,從洋務自強運動後,以學習西方匯為主流。先則以「西洋炸礮……戰守工具,天下無敵」,但船礮都從外國購入,本國設廠製造大都為拼裝性質,洋務派自強結果是集團自強而中國並未自強。而後認為「中國積弱由於患貧……若不早圖變計……以貧交富,以弱敵強,未有不受其敵者」,因而發展經營實業,以官辦、官督商辦、商辦三途下手,但中國仍然在貧弱之林。

而後變法維新,稍見端倪,從軍政經三方圖治。根據段祺瑞的年譜所記:他自弱冠習武,便對炸礮特有所感,在旅順習台礮,而後遊學德國克虜伯炮廠(Krupp Arsenal)專研炮術。在甲午戰爭時,鎮守威海炮台,抗擊日軍,是北洋中著名的炮軍指揮。洋務自強運動以學習西洋炸礮為首要目標,也是從戰場上所感受戰不如西方的慘痛經驗,對段祺瑞的習武生涯及學砲術為先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共和路上的壇與帳〉二之一

原刊於《段祺瑞正道居詩文註解》,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書本簡介:

書名:《段祺瑞正道居詩文註解》
主編:陳煒舜
出版社:萬卷樓
出版日期:2020年3月

作者簡介:

段昌國,筆名羽軒,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碩士、博士。曾任中興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中央大學共同科主任,空中大學人文學系教授兼臺北指導中心主任,宜蘭大學人文及管理學院教授兼院長,佛光大學未來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著有《保守與進取:19世紀俄國思想與政治變動之關係》、《恭親王奕訢與咸同之際的外交與政治糾紛(1858-1865)》、《中國近代史》、《俄國史》、《西洋近代文明發展史》、《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及《長鋏歸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