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香港《南華早報》曾報道,中國國防部對於外交部「戰狼外交」的話語風格感到不滿,稱不會為不負責任的言論「買單」,並向習近平告狀。誠然,外間要引證有關說法確有難度,但從內地軍方出版的書籍看來,卻有提到應以「清醒」的取態,審視自身軍事實力,以及據此作出戰略應對。
太空軍事體系指揮控制複雜
國防工業出版社《太空軍事運用戰略構想》(2021年1月)書中寫道,「目前,我國的航天計劃快速前進」,「但是,我們要清醒認識到,我國太空力量總體實力相比美國、俄羅斯等太空強國還處於追趕階段」。太空軍事運用力量體系,總的而言,包括:
- 基礎保障設施(航天發射系統、航天器運行控制系統)
- 太空力量裝備系統(空間目標監視系統、太空信息支援系統,包括偵察預警衛星系統、導航定位衛星系統、通信中繼衛星、環境監測衛星系統、測地衛星系統)
- 太空攻防系統(太空防禦系統、彈道導彈系統、反衛星系統、太空對地打擊系統、其他,如載人飛船、太空站、航天飛機、航天母艦等)
可見,太空軍事運用的活動範圍涵蓋地球以及整個地球軌道空間,涉及陸、海、空、天、電、網等領域,各類作戰和非作戰行動不僅在陸、海、空、天等有形空間進行,而且還在電磁、網絡等無形空間進行,各系統最終形成集成體系,指揮控制複雜。
該書提出,中國在太空軍事體系不足之處,除科技水平外,還包括「太空力量和手段建設還比較分散,資源不能充分共享,極需在加強頂層設計和資源整合上下功夫,在關鍵技術領域求突破,盡快在國家層面制定統一的太空發展和運用戰略,確立科學的組織領導體制,以關鍵技術重大項目牽引工程化建設,確保軍地力量互相支撐,各方資源充分共享,形成體系協調推進太空力量建設」。
《太空軍事運用戰略構想》一書的內容和建議是來自十多名相信是解放軍背景的專責課題組。執筆者當中,為首的是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防空反導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杰生,他曾主持多個專題研究項目、著作甚豐,包括《防空學》、《地面防空戰術混成群作戰研究》等書;另外兩名執筆者分別是王鵬和張清。
強國太空軍事威脅顯現端倪
上述的太空戰看來不僅是屬於未來,書中提到從世界範圍內軍事裝備技術現狀來看,世界軍事強國對於其他國家和地區「保持相對技術優勢,使其能依靠現有力量輕易打贏局部戰爭,而不需要投入未來太空攻防武器系統(不包括現在的彈道導彈),進行耗資區大的太空對抗就能達到作戰目的」。
「在空天作戰領域,軍事強國的隱身突擊、『高超突防』和彈道導彈突擊具有很大優勢」。在網絡電磁空間作戰領域,美國的先進系統「能夠將機載情報偵察系統、電子攻擊系統、網絡戰系統和進攻型空中作戰系統高度融合,入侵敵方通信網絡、雷達網絡以及計算機系統,從而迅速癱瘓敵方作戰系統,實現了體系作戰效能的倍增」。
在這些方面,該書進一步指出,隨着世界軍事強國太空作戰能力強化,太空作戰「將由現在的以被動防禦、單一保障為主,向攻防一體、以攻為主、系統配套的方向發展,太空力量任務職能將由『信息支援型』向『攻天作戰型』發展」。 「在此形勢下,我國的太空資產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
誠然,以上述如此簡短的文字,對太空軍事力量作全面性介紹和評估,殊不實際,但至少讓我們看到,中國軍方對於各方實力評估的「清醒」取態,較為務實,亦從而讓人們對於《南華早報》較早前的報道,多一重體會。畢竟,相關評價是來自軍方的專家,不致流於口號式的文字。
原刊於《眾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